——记镇宁马场镇木厂小学张俞老师
记者 刘景钰
他是山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原本可以在中海物流集团西南分公司担任区域经理一职,可他为了恩师和家乡人的恩情,毅然决定回到深山中坚守,每天走着荆棘小径,翻山越岭,一根教鞭,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无论前路多么艰辛,无论孤寂多么难耐,他仍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做着不平凡的事--他就是镇宁马场镇木厂小学的张俞老师。
国庆节前夕,记者带着好奇,在县团委的带领下,来到八河水库上的木厂小学,有幸读到了张俞老师甘于清贫、爱岗敬业、执著奉献的感人故事。
镇宁自治县马厂镇八河村,靠近黔南的大山深处,山寨几乎与世隔绝,而木厂小学就位于八河村的山顶,汽车只能开到山脚,记者步行一个小时崎岖山路后,见到了披着苗族特色服饰的张俞老师,他一见到我们便热情的说着:“欢迎,欢迎,快到屋里坐”。
今年不到28岁的他,看上去有些老成,黝黑的皮肤,小小的个头,这是记者见到张俞老师后的第一印象,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向记者说起恩师和他的故事。
恩师杨建恩,是我的启蒙老师,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他手把手的教我们写字,用形象的小树枝说着加减法,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他不会打人,而是耐心的讲道理,让我知道如何去改正错误,慢慢的我特别喜欢恩师上课,可只读了一年多,爸爸便带我离开了贵州,来到了江西,这一去差不多有十年之久,又一次回到贵州,是我中考那年,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我虽然拿到了江西吉安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可昂贵的学费让我不得不重回镇宁上高中。
再一次见到了恩师,他常常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开导我,他常对我说,“凡事只要努力付出了,对得起自己良心就好,不要因为结果不好而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每每听到恩师这样的关心,感觉一身的轻松。
一年以后我去了重庆读书,毕业后,来到了中海物流集团,正当领导要升我当渝中片区的经理时,恩师的一个电话让我陷入了苦恼。
他对我说,“能不能回来帮着代课啊,学校里就三个老师,还轮流给孩子们做饭,六个年级,现在年纪大了,我有些吃不消”。听到这里,我感觉很心酸。
“而毕业以后我才知道,恩师只是一个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就几百元钱,他二十八年如一日的在村里带着我们这些孩子,无怨无悔,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触动着我”。经过一天的反复思考后,我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辞职回母校,帮助山里的孩子”。
2012年,张俞老师就这样放弃了在重庆每月四千元的工作,重回到大山中,领着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开始了他的“代课”生涯。张俞老师回来后,木厂小学终于有了四个老师,他们全是代课老师,四人每月总计领着1800元的代课费,平均每人450元,在这僻远的山村里,带着一群单纯天真的山里娃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可微薄的工资并没有减少张俞老师对待工作的热情,他每天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备课、改作业、与学生交流谈心上,每当在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两师徒便会相互交流,相互提高。
村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张俞老师特别的关心他们,全校最捣蛋的孩子张会学同学,被张老师任命为班长后,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杨杰、张东同学,张俞老师在了解家里的情况后,经常带着同学去家里陪伴他们,张俞老师除了上课外,还经常给孩子们说起“外面的世界”,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走出大山。
2013年,在学校一起代课的张君国老师考起了特岗教师,学校便只剩下张俞老师和他的恩师给孩子们上课,还有一个老师专门负责做饭,张俞老师这才体会到,以前恩师一个人给六个年级的学生上课是多么的艰辛,每天放学后,他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可只要想到孩子们每天的成长和进步,心理又有了无穷的力量。长时间下来,恩师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好几次晕倒在课堂上,后来恩师的病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工作的重担全部压在了87年的张俞老师身上。
“临终前恩师对他说,学校交给你了…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着多少信任和希望。张俞老师感受到了这份责任.他说,恩师信任我,把学校托付给了我,我不会放弃这些孩子,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如今,没有了恩师的教导和陪伴,张俞老师成了木厂小学的唯一的“顶梁柱”。每月依然领着几百元的代课工资,坚持在这大山里,每当他疲惫不堪时,唯有恩师的力量,让他对这份神圣的事业又燃起了希望!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的年代,只有愿意奉献的人,才会重回这大山中,张俞老师把满腔爱心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用自己的青春正在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张俞老师坚定的告诉记者,“看着一茬茬孩子长大,我特别开心, 我将会和恩师一样,用自己的余生,陪伴山里的孩子们,现在只是一个起点,孩子们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