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关岭普利乡鸿龙生态养殖场
记者 李隽 文/图
近日,记者从关岭扶贫办了解到,该县采取订单收购农作物秸秆、优质牧草、饲用野生牧草,让搞养殖的农户专心发展养殖,种草的农户专心发展种草,目前全县70多家种羊场、养殖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共与1328户农户签订了农作物秸秆、中草药徒长枝、饲用牧草共10000吨的订单合同。通过草地生态畜牧业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持续投入,建设了普利、沙营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带,养殖存栏量迅速增加,全县牛、羊存栏分别达12万头、13.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42%。记者就此专程来到普利乡鸿龙生态养殖场,对该养殖场采取的“农牧结合、饲草分离”的养殖模式,帮助村民养牛脱贫致富情况进行了走访。
叶江的牛场,从最初18头牛养到目前已有62头
来到关岭普利乡月霞村,天气尽管寒冷,但看到田间地头一片片青青的牧草恣意的生长着;牛场里,村民忙碌的身影,让人感觉春天似乎已经来到。
工人们正在粉碎饲草
在普利乡乡长王愎亮的陪同下,记者走进鸿龙生态养殖场。穿过一间消毒屋,首先看到的是粉碎牧草车间,一台机子发出隆隆的噪耳声音,三个工人不停的轮换着将一旁堆成小山的包谷秆抱起传送进粉碎机里,机子另一头快速的飞出已被粉碎的包谷杆碎屑,此时一个工人向着包谷秆碎屑浇水,记者以为是降粉尘,因为现场不仅声音大灰也大,但工人介绍,这是为了让打出的饲料发酵才喷洒上水。接下来这些打出的饲料要经过近40天的发酵才能喂给牛吃。
“这些牛看着‘长相’都不好看,好看的都被村民挑走了”刚走进养殖场,王乡长指着牛栏里几头黄牛说道。记者看到,每头牛耳朵上都挂着一个编有号码牌子,见到人靠近,胆小的牛儿就躲避一旁。
此时养着上百头牛的养殖场里,只有三个女工人,正是牛儿们的“饭点”,两人负责驾着三轮车从饲料仓库往返运载饲料,一人用一只盆不停的给牛添饲料。
每天喂牛的饲料都是用车拉进饲养场
一个女工人告诉记者,每天她们要拉上十几趟的饲料才够喂牛吃,记者看到在最后一个稍小的牛栏里,7、8只出生才两个多月的小牛犊正争抢着吃饲料,实在可爱,记者忍不住伸手想摸摸小牛头,到把它们吓得不敢吃食,只得快快走开。
待产的黄牛被单独饲养
叶江的妻子给牛喂水,她说每天喂牛尽管很累但看着牛儿很开心
王乡长告诉记者,月霞村鸿龙生态养殖场是“贵州省2014年能繁母牛繁殖场建设项目”和我市兴建的三个“千头牛场”之一。养殖场一期投资1200万元,占地35亩,设计饲养关岭黄牛母牛300头,育肥牛200头。基础设施建设面积11600多㎡,并配套建设了干粪发酵贮存池、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设备及其它环保设施,基础设施完善,是我市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肉牛养殖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存栏母牛250头,新增犊牛109头。
王乡长介绍,以前村民想养牛,没有20-30万元,成不了规模,赚不了钱,又污染了环境,为了让村民能通过养牛脱贫致富,普利乡采取畜牧项目补贴和公司带动模式,现在村民只需要花1-3万元,就可以建起一个100-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由鸿龙生态养殖场提供每户村民5-20头受孕母牛养殖,同时由畜牧等有关部门提供种子、肥料,村民自己种草养牛,每头牛成本也就1-2千元,一年下来1头牛可净赚5千元以上。截止目前,该养殖场已发放给40户农户200头能繁母牛。
在通往月霞村路边的一个山头上,是村民叶江的养殖场,还未走进牛圈,就听到牛儿“哞”“哞”的叫声。今年40岁的叶江2006年退伍返乡,2013年开始养殖,从最初的18头牛发展到如今,已有62头牛。牛栏里几头牛眼看着就要下崽了。叶江告诉记者,在去年他从养殖场借养了20头牛,自家还种了120亩牧草。叶江高兴的说:“我去年卖了6头牛,平均一头牛获得利润3200元,现在还想扩大规模养殖,新建了一个养殖场只等设备安装好就能使用了”
鸿龙生态养殖场一位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养殖场自种牧草有12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利用自有土地种植达5000余亩,农户种植玉米秸杆卖给养殖场,1亩地种植一季玉米秸杆可卖3500元以上,一年两季可卖7000元以上。农作物的秸杆、废弃物作为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养殖业的废弃物作为种植业的肥料还田,有效地实现了生态循环养殖种植,又切实的增加农民收入。
该负责人介绍,为了创建利益联结紧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每户农户向养殖场借养5头能繁母牛,实行“六统一分二次获利”。“六统”即实行统一规划、供种、技术、质量、收购、销售;“一分”即分户养殖。“二次获利”即:第一次收益:每户农户借养5头能繁母牛,六年内可产牛犊25头,按公司30元每公斤的保护价交售可获15万元,偿还公司牛本3.5万元,农户获利11.5万元(还清牛本后母牛的产权归农户)。第二次收益:农户交售给公司的育肥牛,公司育肥销售后农户可获得每头500元的红利,共计1.25万元,实现“二次获利”,平均年获利2.1万多元。
“养一头牛让一个人脱贫,在我们的5年规划期里,最终实现养殖场与村民同见效益达到双赢效果”该负责人这样说。
指着山对面一处处盖有蓝色顶棚的房屋,王乡长告诉记者,那全是村民的养殖场,对发展养殖业让村民脱贫致富,他的言语中,透出的都是满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