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起,普定县城关镇金马新村6位村班子,团结一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借力安顺至普定同城大道的建设机遇,将处于贫困边沿的小村子发展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小康村",让失地的每户村民拥有百万家产,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脱贫之路。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实现了8倍增长,突破万元大关,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领头羊"村支书王海“借道发展巧作为”的思路。
□记者 刘现虹/文 吴飞燕/图
2月15日(正月初八),位于安顺至普定同城大道左侧的普定城关镇金马新村张灯结彩,一幢幢粉黄色的三层楼小别墅与宽阔靓丽的大道相映成辉。村子的操场上,正在举行新春篮球比赛,村民们围坐在篮球场上,谈笑风声,一个个精彩的投篮不时博得阵阵掌声。村支书王海不停穿梭于球场上和村办公楼,处理着村里的诸多事务······
“以前村子是个死角,交通不便,做什么都难,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们的生活捉襟见肘,日子过得紧巴巴。这几年村班子团结一心,我家拆了老房子,新修了两幢760平方米的小别墅,日子过得很舒坦。”62岁的王大华一声感叹,道出了村子的可喜变化。
金马新村的变化要从2011年说起。
村集体第一桶金17万元
2011年村班子换届选举,穷怕了的村民们寻思着要找一位大家信任又有头脑的人做村子的领头羊。在一个月时间里,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找到在外经商的王海,“我原本想趁着还年轻,在外多找点钱,可村民们一连来了四五趟,真把我打动了。当我正犹豫不决时,父亲和媳妇都站出来动员我,我不想辜负村民的期望,决定把生意丢下回到村子与父老乡亲们抱团发展!”43岁的王海回忆起五年前的决定,眼里透着满满的自豪。
如今的金马新村是由新房和老马台村合并的,共有2140人,816户。2011年前,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34元,村子里的集体经济为零,村民们以传统农业为生,生活极为贫困。村民们想发展、盼发展的心愿牵动着王海,在他的动员下王华也放弃了在外的生意,回到村子与王海一起为村子的发展做贡献。“王海是我们老马台的标杆人物,有他出面,我们就有了底气,2011年他当选为村支书,我当选为副支书兼会计,在他的带领下,金马新村一天天变样,如今成为邻村群众交口称赞的先进村。”副支书王华笑着说道。
2011年,换届不久的6位村班子做的第一件公益事便是利用村里的荒山荒坡修建公墓。“为了响应殡葬改革,村班子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们宣传新思想,村子民风纯朴,许多村民积极配合村里修建公墓,需要占用的5亩田地都无条件让出,这些举动让村班子很感动,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王海说道。村班子用了一年零二月的时间,修墓穴、修道路、环境绿化,将占地150亩的公墓落成。公墓的经营性收入成为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每年创造效益17万元。
安普同城大道盘活金马新村
2013年,市政府决定修建安顺至普定的同城大道,而金马新村就在大道的左侧。“接到要征用村子里600亩土地的通知后,班子成员就召开了多次会议,研究怎样圆满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可以说我们是白加黑地不停歇,召开多次村民代表大会,宣传动员村民支持政府,给村民们讲解大道修好后给村子发展带来的好处,村民们很给力让我们及时圆满完成了任务。”王海提到当年拆迁的工作时,表达了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政府要求我们20天完成拆迁工作,我们3天就完成了152幢房屋的拆迁,这些都得益于群众觉悟的提高。”副支书王华补充道。
“2013年,村里的四件大事是征地、拆迁、迁坟、安置,样样都是棘手的事,挖掉祖宗坟,给大道让路,我们的村民真是好样的,村班子也是好样的!”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王明云一边说一边感叹。
为了搞好安置,王海在同城大道旁的安置点按990元一个平方米集资建房,被征地的农户按此价格补差价,被征用土地的152户人家中,有146户主动参与了集资建房。政府投入了1000余万元,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施,群众集资了5000多万元,去年9月一幢幢集资修建的小别墅落成。一楼是商铺,二三楼住人。“村子离安顺北站只有500米,就在普定的中学城正对面,这样好的地势,我们村里正寻思着建花鸟市场或婚庆花车基地,盘活土地,让村民失了土地有事干。”王海说出了打算。
“以前我家在村子里生活一般,现在我家变成了拥有百万元家产的中产了!过去一个17寸的黑白电视机看了十多年,现在三年就换了两台电视机,从29寸换成了54寸,搬新房让我们搬出了自信,搬出了新生活。虽然这146户人家,家家都有贷款,但我们户均200平方米的住房和商铺,贷得有底气!过去的年夜饭只有三四个菜,今年我家年夜饭做了18个菜,生活好过了,包包也鼓了,一年上万元的收入我的晚年有保障啊!”王大华一边说着家里的新鲜事一边评价班子工作的给力到位。“我是个老师,已经退休,看着这些年轻人为村子蛮拼的,我也感动了,现在我也帮着参与公墓管理、卫生管理,还兼任村里的出纳,要为村子贡献余热啊!”王大华补充道。
看到村子里的新变化,许多没有被征用到土地的村民也主动要求旧房换新房。为了满足村民的愿望,现在村子已将需要改造旧房的村民列入棚户区改造项目。同城大道的修通,为金马新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的出路。
老马台竹编走俏大江南北
在普定,提到“老马台的竹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编织竹器,是老马台家家都沿袭的老传统,老马台的竹编从清朝时期已有,有几百年历史。如何让分散于各家各户的竹编走向市场,抱团发展,村班子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探索出一条网店新路。
“以前老马台村的竹编制品停留在传统的竹筐、粪箕、簸箕等制品上,随着时代发展,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为了与市场接轨,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村班子到赤水考察,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出资10万元到四川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产品定位民族特色,加工竹编精品。去年梭筛桃子成熟、大观园的葡萄、蓝莓成熟都订了我们的竹篮,仅梭筛村就订了600多个3万多元的生意。”王海高兴地说。
为了让老马台竹编“黔货出山”,村子在网络上进行了推广,目前网上订单已有40多单,每单上千元,销往昆明、重庆等大中城市。为了让有技术的人家把精品加工做起来,村班子动员了20多户主力打造特色产品,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准备购买新设备破竹机,争取2016年贵州省千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同时对竹编产品加强设计,竹编制品已成为老马台的一张名片。
“做竹编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晚上看电视时,闲着没事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编上几小时,还能赚到钱。”村民王大华一边编一边说。
自2011年以来,金马新村村党支部年年获市县表彰的优秀党组织,村子是多年无毒村、无刑事犯罪、无赌博。2013年王海获普定县十佳优秀村支书,同时被聘为普定县城关镇的挂职书记助理。“我当上书记助理后,眼界开阔了,也学习到许多领导方法,对我开展好村里的工作大有帮助。当村官五年了,最大的体会是当干部难,当好干部更难!什么事只要敢抓敢干,以身作责,以公心一碗水端平,就会得到群众支持!”王海悄悄地说:“我有自己的装修公司、建筑队和砂石厂,管理起来都没有像当村支书这样费心,这是一分责任,一分父老乡亲的重托,我必须干好!”
征地拆迁返还村子的48亩土地,村里已有了新打算。准备投资3800万元建一个一年四季都能游泳的健身馆,目前正在招商。村里投入250万元的产业孵化园正在修建,13间临街的商铺将给失地的农户提供再就业机会。王海个人垫资400万元修建的新办公楼即将峻工,村集体资产从无到有,目前已有1000余万元固定资产。
日子有了盼头,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今年村民集资7万元,城关镇给1万元,村里出资8万元的新春文体活动正月初六开幕,地戏、花灯、春节联欢晚会、篮球赛粉墨登场。村民们在活动中挂出了这样的标语:昨天我为大道搬迁,今朝大道为我造福;脱贫攻坚,老房换新房,圆了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