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搬苗、盖土、浇水……一棵棵苗木成排、成行地立在退耕还林的坡耕地上,这是紫云自治县自去年11月以来随处可见才的栽苗植树场景。
为给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和为发展全域旅游打好基础,紫云自治县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好该退应退的坡耕地,围绕退耕还林出园区、花果山、景观带为目的,紫云提前实施了“十三五”期间全县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目前,该县实施的20万亩退耕还林已顺利完成。
提前实施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紫云县委副书记范成荣说,县委县政府经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紫云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有有力的产业带动脱贫。紫云从2011年以来设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至今还很少有经济成效;在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下,紫云县现有20万亩该退应退的坡耕地,这个面积刚好是“十三五”期间紫云县的退耕还林任务面积。
范成荣说,为给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紫云县决定提前实施20万亩退耕还林,而且不是简单的退耕还林,是要“退出”产业园,“退出”景观带,“退出”花果山为目的。
“为让退耕还林形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在对此次退耕还林的苗木选种上有一定的要求” 紫云县林业局局长孙元先说,根据各个乡镇、村寨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来决定选择经果林苗,比如坝羊乡以楠竹和茶叶为主,板当镇以红石榴为主,白石岩乡以枇杷为主、宗地乡以杨梅为主等,既实现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科学规划、合理管护保成效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林业部门就非常重视植树造林活动,但却走向了一个“重形式、轻成活率”的极端,使得不少地方流行着一句话:“年年种树年年光、年年种树老地方。”
紫云县林业局副局长张华介绍,为确保新一轮退耕还林保质、保量和能够产生效益,紫云采取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各乡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护和经营。根据年度建设任务和造林资金,为组织造林公司、造林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五包(PPP模式)、先建后补等方式,群众广泛参与,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种树成活率达90%以上.
“这种模式,既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又减轻了补苗等重复投资的经济压力,更发挥了合作社、村民各自优势。”张华说。
板当镇新和村村民班荣进坦言:将坡耕地种植成果树,比以往退耕还林种植的传统树苗好,更比种植农作物强。
范成荣说,紫云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造林计划,不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而是按照紫云的景区、景点来科学规划,一是连片种植,形成产业园;其次是选择相应的品种在公路沿线种植,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景观带,为发展全域旅游打下好的基础。
“不论是种植经果树、还是景观树,目的是让种下的苗木在三至五年内见成效,让村民从中获益,最终让村民脱贫致富。”范成荣说。
退耕还林实现农、旅双赢
紫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神秘格凸河风景区,举世无双的洞穴厅室苗厅、国内最深的岩溶竖井,以及壮丽的峡谷、旖旎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苗寨风情闻名遐迩------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紫云丰富旅游资源一直没得到很好开发,更没有形成较大旅游产业链。近两年来,惠兴高速的开通,安紫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贵兴高铁、隆百铁路、紫望高速等,未来紫云将形成黔中重要交通枢纽,这给紫云旅游带来发展机遇。
紫云抓住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会,结合经果林3至5年能挂果实现经济效益的实际,打造了板当镇万亩石榴园、宗地乡万亩山山杨梅海、白石岩乡万亩枇杷林、猫营镇万亩蓝莓采摘园、坝羊万亩茶园、大营乡万亩十里桂花之乡、猴场镇小湾精品水果“爱琴海”、火花乡万亩桔橙园、松山镇“紫陌青岚”等景点园区12个,初步形成了一批新星旅游观赏线路和经果林采摘园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旅游生态建设指挥部将继续围绕“乡乡有特色、处处是景点、人人可参与”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发展理念,力争三年达到退出一片经济林、退出一片景区景点,让生态环境建设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更好的把退出来的良好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统领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打造旅游景点”的发展互补格局。
“紫云巧用退耕还林,用全域旅游引领旅游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大扶贫格局。”范成荣说,用全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十三五”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产业支撑。(文/图 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