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感恩报春晖

2016-04-22 15:29:26    来源:   安顺新闻网      

  ——全国劳模、“最美基层干部”韦成刚的故事

  背景材料:韦成刚,男,中共党员,现为贵州电网公司安顺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配电班配电线路维护员。1973年出生于紫云县松山镇同心村狮子寨,因父母身患残疾,他从小就在乡亲和老师们的救济下长大。成年后,他先后被推举为同心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带领村民致富、修路、绿化家乡,荣获贵州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第三届贵州杰出青年农民、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10年进入电网企业后,他发扬“辛苦我一人 点亮千万家”的南网精神,做好松山镇8个行政村1332户客户的用电服务工作,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最近又被中宣部提名“最美基层干部”。近日中央、省内外25家媒体齐聚同心村,以多种角度报道这位最美的基层共产党员。

  麻山腹地茫茫群山,打边河畔翠柳依依。紫云自治县松山镇同心村狮子寨最近几日极不宁静,全国劳模、“最美基层干部”韦成刚的事迹吸引了中央、省、市25家媒体的到来,韦成刚成了村里的“大红人”。

  不论是在他家的院落里、正在修建的“同心桥”上,还是小牛场小学操场上,到处是记者采访的身影。“英雄要问出处”,被他资助的小朋友讲述他们眼中的韦伯伯,曾经教过他的老师讲述老师眼中的韦成刚,村支书主任讲述他为村里做的好事,年迈的村民讲述他教会的养猪知识,村民们讲述他们眼中的“韦抄表”。韦成刚的“好人缘”不是没有来由,是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春天这些温暖的故事让人们敬仰,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的一面镜子。

  30多年来,他怀着感恩与报恩的执念,用自己平凡的举动,把感恩乡里、回报社会的执着融进了血液,让乡亲们告别穷日子过上好日子是他追求的人生之梦。“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建“同心桥” 圆村民梦

  格凸河旖旎的山水风光让许多人向往,格凸河的支流打边河养育了数千户山区村民。在这个贫困偏远的深山区,因河水的阻隔让群众出入不便,孩子们每天必须淌水上学。每逢下大雨,暴涨的河水就会把同心村一分为二,孩子们上学只能绕行5公里山路。

  韦成刚从小在同心村长大,打边河是他的母亲河也是陪伴他上学的“心河”。因没有桥,每次遇到涨水,韦成刚只能默默想心中的那座桥。看着湍急的河水,韦成刚心里一次次期许建一座桥。“修桥的愿望是我们这里几代人的心愿!”韦成刚站在即将竣工的桥头上说。

  小小的梦想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无论岁月过去多久,无论自己走了多远,心中要给孩子们修桥的梦想他从未放弃过。2013年,经济条件有所好转,韦成刚开始着手打边河修桥事宜。设计、核算、筹资……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计算着,夜深人静时他总是坐在桌子边画着童年时的梦想。

  他把平时节约下来的工资和前几年搞养殖积累下来的钱,连同获全国劳模的奖金1万元凑在一起,共有6.8万元。他怀揣着这笔钱,心里盘算着修桥的事宜。“当初以为这6.8万元是巨款,没想到修完了3个桥墩钱就不够了!”韦成刚耿直地说道。 2014年12月,这座承载了几代人梦想的“同心桥”正式开工建设了,2015年4月,这座宽约4米、高约5.2米、跨度33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塑立在打边河上。

  村民刘顺琴、韦顺民说:“韦成刚自己从小就过得苦,还掏钱帮村里修桥,真的挺傻。”在村里人看来,这个冒“傻劲”的韦成刚真会让几代人的梦想实现?他们不太相信。然而,桥的样子一天天在变样,人们开始动摇了想法。与韦成刚一起长大的王卫坤师傅说:“一听说韦成刚要修桥,我第一个报名帮助,这样好的人要修桥我们怎能旁观。”已有70岁的杨昌福师傅是一位建桥老师傅,听说修桥,赶紧把广西的活辞了赶回家乡帮着修桥。“我们在外面修桥,一天要赚300元,但为了家乡,我们一天只要80元,也是为家乡做点贡献。”杨昌福说。韦成刚主动作为的举动就像一声号令,把村里的八九位师傅都聚拢起来。“他们清晨8点就来,下午6点才走,我平日里要去各村寨抄表都顾不上他们,到了周末我才能有时间和他们搭上一把手。”韦成刚心里有些愧疚地说。

  韦成刚雇佣了9个村民帮工,由于还有抄表的工作,韦成刚不能给师傅们做饭,他又另外增加12元作为工人们的生活补助。记者看到韦成刚手写的账单上,每一笔开销记录得清清楚楚。

  韦成刚修桥的事不径而走,同事“亦言”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在社交圈发起了“我为小桥添块砖”的爱心筹款。一下子得到了全国各地100多位朋友的支持。在“学雷锋月”,韦成刚和“同心桥”的故事开始在电网朋友圈得到关注,善款在一天天增加。3月30日下午,紫云自治县松山镇同心村那座曾经一度因资金问题停工的小桥由于安顺供电局以及社会各界网友的自发捐款开始了续建。“现在我手里共有12.8万元,已经投入了7.8万元,我会记好每一笔帐,把善款用好。”韦成刚感激地说。

  “没有修桥之前,打边组的父老乡亲,特别是娃娃上学很不方便,汛期一到更是危险,娃娃上学读书都要大人护送。”同心村委主任杨胜方说。“抄表员韦成刚给我们修建的这座小桥,虽然是半成品,但我们已经结束了淌水过河的日子。现在,大家又给我们送来了后续资金,小桥得以续建,真没想到盼了几代人的桥终于成现实。”当初对修桥报有凝问的村民韦顺民感叹地说。

  小桥的故事感动着所有的人,“我为小桥添块砖”的爱心微博和劳模韦成刚的故事在新媒体疯狂转载,点击率达到百万人次以上,他的感人事迹也迅速传到中组部和中宣部,中央、省、市媒体采访团迅速组成,小小的同心村狮子寨迅速热闹起来。

  吃百家饭 报乡亲恩

  记者眼前的韦成刚皮肤黝黑,身穿一套浅蓝色工作制服,目光有神,话虽不多却句句真诚。“修桥是我报恩乡亲的梦想,我只做了一点平凡的小事,没想到得到大家的关注。”43岁的韦成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全国各地记者朋友讲述着他的故事。

  “你把全部家当拿出来建桥,家里人不反对?”记者问道。韦成刚加重了语气说:“这是我父母的愿望,也是我小时候的愿望。”

  1973年,韦成刚出生在同心村狮子寨一个普通的苗族家庭。在村里他家是全村最穷的困难户,因为父母双双身患残疾,家里4亩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忍饥挨饿成了韦成刚抹不去的童年记忆。靠当地政府的救济和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他和弟弟才能健康成长。

  “同心村生产队队长和施光林老师为我垫钱交学费的事让我一直记在心里,没有他们,我不能跟其他孩子一样上学。”韦成刚说道。遗憾的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读到高二他选择了辍学务农。

  当听到韦成刚要建桥,弟弟、弟媳妇都慷慨解囊。年迈的母亲说,桥修好了,可以方便同心、摆纳、牛场、摆羊4个村的村民做农活、出行,也是一份报恩。

  “听说你把女儿准备上大学的钱都拿来修桥了,女儿上学又怎么办呀?”记者们担心地问。“我的两个女儿都在上高三,即将考入大学,现在读大学可以有助学贷款。一个人总要有点追求,许多人说6.8万元可以在县城买套商品房了,怎么舍得用来修桥,而我却觉得修桥是我感恩乡亲们必须要做的事,没有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韦成刚坚定地说。

  “修桥可以号召村民集资,你为何不这样做?”记者问道。“乡亲们并不富裕,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韦成刚说。当得知要修桥,村民班游达老人拿出500元钱说道:“孩子们回家过年,这是他们给我的小用钱,你拿用做修桥吧。”韦成刚拒绝了,他不想用乡亲们的钱。“尽自己的力量,我问心无愧。”“我原以为修桥花不了多少钱,谁知才修了一半就没有钱了。”韦成刚心里有些内疚地说。

  为了能让桥发挥通行作用,韦成刚在钢绞线铺就的桥面上简陋地铺好了木板。尽管还没有护栏,但并不影响行走,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过桥,村民们背着化肥通行于桥上。同心村村支书梁启高很感激这座“半成品桥”的建成,他说:“韦成刚是在为村里操心,他解决了汛期通行的危险,娃娃上学读书不要大人护送了。”

  最近,同心村附近的摆羊村有10个学生转学到小牛场中心小学,校长王建勇说是“同心桥”给学校增加了生源。如今遇到雨天,家长不用再往返接送孩子,老师不用再护送学生过河回家了。村支书梁启高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座方便过河的桥,一座孩子通往未来之路的桥,一座村民同心致富的桥,更是一座饱含报恩情怀的桥。”

  反哺乡里 带民致富

  韦成刚倾尽家当建桥,外人的评论:一个小人物想干成大事,不简单。

  相熟的村民和同事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穷娃从辍学后到当上村里副支书,再到现在成为抄表员、全国劳模,30多年来一直在报恩:创办科技图书室、带村民搞“立体农业”、修公路、绿化河岸、改善河道……

  1997年,韦成刚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乡亲们修了7公里的沙石路。2002年、2003年的一场大水,让村民们损失惨重。他看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他买来柳树、李子树、桃树种在河的两岸,加固河堤,请来师傅清淤河道。2015年7月得到县农业局水产所的支持,在打边河中上游投放20000尾鱼苗,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他说:“家乡的自然灾害多发,改善生态环境,乡亲们才有致富的希望。”

  在这期间,韦成刚当了村里的副支书、副主任,带领乡亲们发展立体种植养殖。“我的处境比别人困难,我必须比别人学得多、想得多。”韦成刚先后到县畜牧部门学习生猪养殖、水稻养鱼、人工配种,用学到的知识自主创业并传授给好学的村民。先后组织60余人到外面打工学技术,他带的人有的现在已经自主创业并当上了老板。

  “韦成刚以前就帮村里做了不少事。”村主任杨胜方说。早在2000年,头脑灵活的他就开始尝试应用科技知识搞立体种植养殖。他大力发展杂交油菜、烤烟、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摸索推广稻田养鱼和二元杂交母猪养殖,当年经济收入就达10余万元,成了麻山腹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可就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2003年,韦成刚妻子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韦成刚带着妻子四处求医治病,家里的积蓄也所剩无几。2009年妻子故去,他独自带着一双女儿。

  当时,同心村的农网改造还未开展,一次发生的停电事故让韦成刚意识到电力保障的重要性。“2008年百年难遇的凝冻天气中,我看到了电力人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我被感染了,他们顶着严寒为老百姓换回光明让我十分感动。”韦成刚说。2010年,紫云松山镇供电所招考抄表员,他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基层供电抄表员。

  韦成刚负责27台变压器覆盖的8个村1332户人家的电表抄送和维修,因为村民居住分散不集中,韦成刚每月有20天都在抄表的路上。不管是村民的电表坏了还是灯不亮了,只要村民一个电话,韦成刚总是随喊随到,他的工作不但得到当地村民们的好评,还得到了南方电网安顺分公司的多次表扬,并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韦成刚平时的工作有多尽职很多人无从得知。他的同事易开佐却给记者讲了一个有关胶鞋的故事:“我和他共事4年了,他已经穿坏20双胶鞋,农村一双胶鞋一般穿半年,你看他走了多少路。”

  “电力作业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有半点马虎。有时也有冒着大雨修表的时候,有高空作业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我很快乐。”韦成刚高兴地说。“你现在做抄表工一月才二千多元,你怎么看投入和收入?”记者问道。“喜欢的行业不一定看待遇,乐意干就行。”“现在在开展‘两学一干’的学习,我是共产党员,要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家乡好是我的责任。”韦成刚朴实地回答。

  韦成刚过硬的业务能力在乡亲们心中有口皆碑。2013年,韦成刚在检修线路中,发现电流的声音不对,于是他顺着线路寻找原因。当他找到故障时这户村民的房子正在被浓烟包围,而村民还未发现,一家人正在吃饭。于是他迅速断掉电源,采取措施,自己跑到烟雾中为村民抢回了几千元的损失。他的老师施光林说:“有一次我们正在吃村民的喜酒,不料断电了,村民们迅速打‘韦抄表’的电话叫来‘救场’,十多分钟,他便来帮助解决好了。”“韦抄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在四乡八寨传开了。乡亲们不光是用电的难事找他,就是外出打工的听说有“韦抄表”照顾都放心地外出,因为韦成刚会为家里的老人做他们不能做的事。

  30多年的报恩路,韦成刚凭着一份执着和坚守一路走来,成为贵州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第三届贵州省杰出青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基层干部”等殊荣。

  筹备网店 “黔货出山”

  “作为一个紫云本地人,我知道紫云有很多的土特产,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市里的人和外地人都驱车来紫云带,我就想,别人来带不如我们送出去。”韦成刚指着放在办公桌上的茶叶、红芯薯、火花冰脆李、金刺梨、林下土鸡蛋等产品说。他正在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他利用在乡里抄表的时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各家各户的土特产品以及农产品进行收集,统一包装,通过互联网将黔货送出大山,也为乡亲们找条永续发展之路。

  由于切合实际,韦成刚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安顺市供电局在紫云松山供电所成立了“劳模电商服务站”,由供电部门和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对紫云的土特产品进行销售,以政府部门提出的“互联网+”的模式,真正助力“黔货出山”。

  “我们虽然叫做‘电商服务站’,但是我们做的工作不止是电商服务。”韦成刚说。服务站在为老百姓提供电商服务的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电力服务,只有用心服务百姓,才能真正“点亮”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灯”,走出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韦成刚是麻山电力人杰出的代表,是一位心怀责任的“暖男”。从“抄表哥”到“修桥哥”再到“网店哥”,他的身上彰显出全国劳模的一种人文高度,更彰显出“最美基层干部”的朴实风采,是广大干部学习的楷模。(安顺日报记者 刘现虹 卢维 姚福进)

责任编辑: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