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记者走访西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人创业园)了解到,在政府、残联及爱心企业檀木世家工艺品公司、黔艺贝棉纺公司的帮助下,百余名残疾人在那里实现了就业,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有尊严地活着。
残疾人在关爱中有了劳动收入
今年36岁的李发勇来自轿子山镇白坟村,患有了小儿麻痹症,原本以为自己今生难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我的腿脚不便,别说找工作,就连家里的农田大部分只能荒起。”李发勇说,他们一家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低保度日。去年8月,他和妻子一起来到了西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在残联引进的黔艺贝棉被公司上起了班。从此,他们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在这里上班很轻松,而且我和妻子两人的工资加起来能拿到4000多元,算了一下,家庭年收入是原来的五倍还多,而且还能更好的照顾孩子。”李发勇说,现在他是该公司一名松花机工人,工作后的他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快乐。
谢文胜在熟练加工工艺品
在托养中心檀木世家工艺品公司上班的谢文胜今年31岁,来自大西桥镇陇西村,因为驼背,他在外出务工的十几年中饱受了冷眼。他告诉记者,那时候不仅赚的钱少,而且找工作经常碰壁。
“那时候一整年都很难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看到家里老母亲的泪水,和望子归家的眼神,自己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谢文胜说。
去年4月,由西秀区残联引资,在政府部门支持下,西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从那一刻起,谢文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托养中心包我们吃住,又能在这里的企业上班。”谢文胜说,在这里没有他人的白眼和歧视,从托养中心工作人员到企业老板,都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
“我们的老板也是一位残疾人,他非常体贴和关心我们,区残联的领导更是经常来看望我们。”谢文胜说,他是厂里的技术工,工作让他开心,也让他收获了自信。现在他每月有3000多元钱的收入,每周单休日还能回家看老母亲,平时工作量不大,计件拿提成,多劳多得也非常公平。
爱心企业家愿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
安顺黔艺贝棉被有限公司去年进驻西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董事长游时刚是四川人,他告诉记者,他曾经对招用残疾工犹豫过,但在试用两名残疾人后让他铁了心要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有尊严地活着。
游时刚说,当时他没想到的是,这两名残疾工人非常勤劳,而且工作的效率甚至有时比正常人还要高,平时待人处事非常有礼貌。就这样,2014年,通过和西秀区残联合作,游时刚将加工厂扎根在托养中心。现如今,公司150多名员工中,有58名残疾工人,其余的员工也大都是区里的精准扶贫对象。
未来,他还想做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残疾工人,同时,更要从他们当中挑选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帮助他们创业,尽力做到帮扶一个成功一个。
檀木世家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赖贤友是听力残疾人,他很清楚残疾人生活与找工作的艰难。
“2014年,西秀区残联的范理事长找到我,希望我能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吸纳一些残疾工人,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生活的问题。”赖贤友说,他厂里的工人基本以残疾人为主,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残疾人拾起生活信心。
“我们会继续吸纳更多的残疾工人,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赖贤友对记者吐露了自己的心愿。
刘金林忙碌在生产线上
西秀区将打造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
据西秀区残联残疾人托养中心负责人王金龙介绍,托养中心在建成之初,便托养了52位残疾人,到如今,中心已经抚养了残疾人和精准扶贫户150余人,在中心引进的企业上班的残疾人和精准扶贫对象每月平均能拿到1300元左右的工资。
“以往许多家境困难的残疾人找工作不好找,生活上也难以自理,所以区残联通过建设托养中心,先后引进了两家企业。在这里的企业上班,让这些生活和工作都有困难的残疾人不仅找到了工作,也重新收获了对生活的信心,找到了尊严和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金龙告诉记者,现在西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始建设,等到建成之后,将会继续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托养中心打造成可以容纳600人创业就业的孵化园。(安顺日报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