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关岭扶贫办了解到,该县采取订单收购农作物秸秆、优质牧草、饲用野生牧草,让养殖的农户专心发展养殖,种草的农户专心发展种草,目前全县70多家种羊场、养殖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共与1328户农户签订了农作物秸秆、中草药徒长枝、饲用牧草共10000吨的订单合同。通过草地生态畜牧业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持续投入,建设了普利、沙营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带,养殖存栏量迅速增加,全县牛、羊存栏分别达12万头、13.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42%。记者就此对普利乡鸿龙生态养殖场采取的“农牧结合、饲草分离”的养殖模式,帮助村民养牛脱贫致富情况进行采访。
来到关岭普利乡月霞村,尽管天气寒冷,但记者看到田间地头一片片青青的牧草长势良好;牛场里,村民忙碌的身影,让人感觉春天似乎已经来到。
在普利乡乡长王愎亮的陪同下,记者走进鸿龙生态养殖场。穿过一间消毒屋,记者首先看到的是粉碎牧草车间,在机子发出隆隆的声中,三个工人不停的轮换着将一旁堆如小山的包谷秆传送进粉碎机,据工人介绍,这些打出的饲料要经过近40天的发酵才能喂牛。
“这些牛看着‘长相’都不好看,好看的都被村民挑走了。”刚走进养殖场,王愎亮指着牛栏里几头黄牛说道。记者看到,每头牛耳朵上都挂着一个编有号码的牌子。
此时,正是牛儿们的“饭点”,两个工人负责驾着三轮车从饲料仓库往返运载饲料,一人则不停地给牛添饲料。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每天要拉上十几趟的饲料才够牛吃,一个稍小的牛栏里,7、8只出生才两个多月的小牛犊正争抢着吃饲料。王愎亮告诉记者,月霞村鸿龙生态养殖场是“贵州省2014年能繁母牛繁殖场建设项目”和我市兴建的三个“千头牛场”之一。养殖场一期投资1200万元,占地35亩,设计饲养关岭黄牛母牛300头,育肥牛200头。基础设施建设面积11600多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干粪发酵贮存池、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设备及其它环保设施,基础设施完善,是我市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肉牛养殖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存栏母牛250头,新增犊牛109头。
王愎亮告诉记者,以前村民想养牛,没有20至30万元,成不了规模,赚不了钱又污染了环境,为了让村民能通过养牛脱贫致富,普利乡采取畜牧项目补贴和公司带动模式。现在村民只需要花1到3万元,就可以建起一个100至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由鸿龙生态养殖场提供每户村民5至20头受孕母牛养殖,同时由畜牧等有关部门提供种子、肥料,村民自己种草养牛,每头牛成本也就不超过2千元,一年下来1头牛可净赚5千元以上。截至目前,该养殖场已发放给40户农户共200头能繁母牛。
在通往月霞村路边的一个山头上,是村民叶江的养殖场,还未走进牛圈,就听到牛儿“哞”“哞”的叫声。今年40岁的叶江2006年退伍返乡,2013年开始养殖,从最初的18头牛发展到如今已有62头。牛栏里几头牛眼看着就要下崽了。叶江告诉记者,去年他从养殖场借养了20头牛,自家还种了120亩牧草。“我去年卖了6头牛,平均一头牛获得利润3200元,现在还想扩大规模养殖,新建了一个养殖场只等设备安装好就能使用了。”叶江高兴地说。
鸿龙生态养殖场一位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养殖场自种牧草有12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利用自有土地种植达5000余亩,农户种植玉米秸秆卖给养殖场,1亩地种植一季玉米秸杆可卖3500元以上,一年两季可卖7000元以上。农作物的秸杆、废弃物作为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养殖业的废弃物作为种植业的肥料还田,有效地实现了生态循环养殖种植,又切实的增加农民收入。
该负责人介绍,为了创建利益联结紧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每户农户向养殖场借养5头能繁母牛,实行“六统一分二次获利”。“六统”即实行统一规划、供种、技术、质量、收购、销售;“一分”即分户养殖;“二次获利”即:第一次收益为每户农户借养5头能繁母牛,六年内可产牛犊25头,按公司30元每公斤的保护价交售可获15万元,偿还公司牛本3.5万元,农户获利11.5万元(还清牛本后母牛的产权归农户)。第二次收益为农户交售给公司的育肥牛,公司育肥销售后农户可获得每头500元的红利,共计1.25万元,实现“二次获利”,平均年获利2.1万多元。
“我们希望的是养一头牛让一个村民脱贫,在我们的5年规划期里,最终实现养殖场与村民同见效益达到双赢效果。”该负责人这样说。
指着山对面一处处盖有蓝色顶棚的房屋,王愎亮告诉记者,那全是村民自建的养殖场,对发展养殖业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在他的言语中,透出的都是满满的希望!(安顺日报记者 李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