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廷富 记者 李隽
“3月9日,乡里通知明天中航集团到我村调研。为了解大家的想法,一早,我与村干部和队员先开了一个碰头会。大家围绕全村产业发展,把话题集中在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上:修建码头和完善机耕道建设。”这是省人社厅驻关岭自治县板贵乡白泥村“第一书记”刘洋来到白泥村第364天的民情日记,眼看着离队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却一刻也不敢耽误。
支部强了才有主心骨
2015年3月,刘洋作为省人社厅第四批驻村工作队队员,担任板贵乡白泥村“第一书记”。
刚到白泥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两委”班子配齐。“村里面原有4个干部职数,还差一个,就差了四分之一的力量。”
逐一筛选合适人选,好不容易找到较为合适的,又不愿意来。刘洋又做起了村里的“说客”,经过多次动员终于找来了彭贵祥。
“驻村干部也有自己的职责,‘大锅饭’的效率太低。”刘洋召集全体队员,按照助农发展、项目申请、宣传维稳等进行分工,实行“责任制”。6个队员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群众富不富,要看党支部。全村党员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党员资料不规范成了大难题,刘洋自己动起手来,一边整理发展党员资料一边熟悉党员情况,对“老”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新谈话了解,再重新动员吸收一批优秀青年入党。几个月下来村里就有6个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班子配齐了,党员管理规范了,村里面的“主心骨”焕发了新活力。
底数清了才能找准路
皮肤被晒黑了,情况弄明白了。田间地头、群众家头、村委碰头,刚到村里面,刘洋为了尽快掌握村情,每天“三头”跑。
两个月走遍了8个村民组362户群众,哪家有几口人、有多少地、种什么、靠什么收入、有什么困难……刘洋的笔记本逐渐厚了起来。通过走访,不仅摸清了底数,他还探索了一套“问、查、访、看、记”五字工作法,问县、乡、村干部村情,查阅县、乡规划,访贫问苦,实地查看,详细记录。
走访群众,刘洋不忘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用好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针对村里外出劳动力较多的现状,他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赶场时机组织开展社会保险宣传活动,给群众讲解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方面的人社政策,并请他们向外出亲人宣传,提高就业能力和维权意识。
摸清了底数,刘洋为村里面规划着发展思路:以环打帮河公路建设为契机,发展火龙果、李子等主导精品水果,让群众先富,激活专业合作社活力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参与形式……就这样一步一步摸出了“乡村垂钓旅游+精品水果”的发展路子。
2015年,白泥村完成了800亩火龙果种植项目,发放了10万株李子苗,群众地里头有了盼头。
为了更好地找准发展路子,刘洋又去找了隔壁“明星村”的周齐兵,打起了“442”发展模式的主意,让发展集体经济也有盼头,让群众增收更有奔头。
感情深了才知群众苦
为了解决村里面长期面临的饮水问题,把修建蓄水池改成了铺设2万多米水源地引水管,彻底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
为了解决群众的夜间出行问题,协调10多万元资金为村里面安装了53盏太阳能路灯,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为了解决生产机耕道损坏问题,带头跑了70余万元资金动员群众修复4公里机耕道,又新建3.3公里,让群众发展生产更加便利。
……
除了村里发展面临的困难,在刘洋的笔记本里还用红笔记着几个特殊的人名,其中一个就是村民罗吉富。罗吉富的妻子患有癌症去世了,家里面欠了大量的外债,为此,曾多次想外出务工早点还清债务。刘洋深知罗吉富外出,给两个孩子带来的不只是生活困难问题。于是找到当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杨大鹏顺利解决了罗吉富的就地就业问题,还主动帮助杨大鹏协调10万元贷款扩大垂钓园规模。
村里的特殊困难的群众不只是一两个,刘洋了解群众生活疾苦。在他眼里,群众的事都是头等大事。
“驻村不仅是住进村里,更要住进群众的心里。”刘洋如是说。一年的驻村工作,他给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成为了群众心中的“刘书记”。
2015年年底白泥村被评选为关岭“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刘洋也被评选为“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还入围了贵州省“榜样青年第一书记”宣传活动。
后记:贵州省人社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关岭自治县板贵乡4年多来,先后派驻干部40余名,深化“四个三”工作举措,做到“三清”,强化“三心”,狠抓“三建”,施行“三策”,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帮思路、帮项目、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村级发展路子,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解决群众难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
2015年协调落实通组路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种植养殖和就业创业等帮扶项目48个,共筹措帮扶资金3743.13万元。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注重矛盾纠纷化解,有力促进了板贵乡及帮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关岭自治县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推进同步小康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