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帮 真情扶

2016-07-06 14:09:14    来源:   安顺新闻网      

  □记者 陈国平

  6月29日,安顺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范成荣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来到普定县补郎乡和谐村,检查报社三名驻村干部是否在岗。

  该村“第一书记”范成荣见到三名干部都在村里,劳碌奔走、尽心尽力,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今春以来,在全市同步小康驻村帮扶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和谐村和安顺日报社结成帮扶对子,成了“亲戚”。

  从那一天起,报社的三名同志在村里驻扎下来, 报社班子成员也常常来“走亲戚”。

  他们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人几口,地几亩,一年荷包鼓不鼓,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圈里是否关牛羊。

  一个月下来,报社驻村工作人员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也摸准了村里的“家底”。

  补郎山高,高在和谐。和谐村14185亩的村域面积上,平均海拔1255米。山高坡陡的石漠化山地里,两步一旮旯,三步一石坎,典型的低产、低效、低质土地。仅有的1500亩平地上,村民们传统农耕思维根深蒂固,一年一季的玉米种植,夏日里犹如氤氲的青纱帐,笼罩着这个一直处于温饱线上徘徊的村庄,难见脱贫致富的明朗天空。

  在明察暗访完报社驻村干部的工作后,范成荣与和谐村的村主任沈守刚一起去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在火田组,年过半百的马才学一见到范成荣,就如见到了老朋友。自村里与报社“结亲”以来,范成荣三次下到村里,与村民们话家常、算经济账、谈发展,打开大家内心产业发展的心结。

  “村里穷,山穷、地穷、产业最穷!”说起村里的情况,马才学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产业最穷,就得抓产业。只有牵住村里贫困的牛鼻子,扶贫的铁犁才能耕耘出致富小康的一片天。我以前工作的紫云,山比这陡,地比这贫,我们就发动大伙种植山地葡萄,如今投产的葡萄一斤可卖2.9元,按亩产6000斤算,一亩地毛收入有1.8万元左右,这可比种玉米强太多了。”范成荣开导着马才学,也开导着一起摆谈的村民们。

  范成荣说:“帮忙帮忙要帮着“忙”,帮扶帮扶要“扶”上路。在做通思想工作后,报社准备给村里‘无事找事’”。

  一番商量之后,范成荣对沈守刚说:“报社找好考察点、安排中巴车,你动员村里有种植愿望的种植大户走出去,到紫云去看一看、学一学,回来将土地集中起来,规划片区干,一个做给一个看,一个带着一个干,大伙鼓足干劲朝着小康干。”

  “我明天就去动员村里的大户,下星期就去紫云‘取经’。”沈守刚倏地一下起身,斩钉截铁地撂下话,大有马上出门就干的劲头。

  临走时, 范成荣要走了驻村干部协助整理的和谐村发展规划,他要带回去和报社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商量,为和谐村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建议和帮助。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