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山头 富了群众——关岭石漠化治理综述

2016-07-12 09:24:36    来源:   安顺日报      

  昔日石头祼露的山坡种上火龙果不仅绿了山坡,同时也提高村民收入。

  地处珠江上游北盘江东段的关岭自治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山高坡陡河谷深,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持续恶化,石漠化面积平均每年以1.12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关岭就此明确提出了“举全县之力,搞好石漠化综合防治”的战略决策。从2008年开始,该县全面开展石漠化治理,6年的时间,关岭石漠化不仅得到有效控制,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如今已合并到花江镇的原板贵乡,治理效果尤为突出,通过石漠化治理,坡改梯种花椒、火龙果,群众从之前年收入不到千元发展到现人均年收入达到5340元。昔日岩石裸露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火龙果园、花椒树林。

  石漠化面积广

  记者了解到,关岭自治县岩溶面积1230.7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3.84%。根据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成果资料显示:关岭石漠化面积497.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91%。其中,轻度石漠化227.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76%;中度石漠化182.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63%;强烈石漠化69.62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98%;极强烈石漠化1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3%;剧烈石漠化7.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8%。石漠化分布范围北起坡贡镇的大田坝,南至板贵乡的田坝村;西起岗乌镇的大寨,东至八德乡纳用村均有不同等级的分布,但南北分布较均匀、东西差异不大,集中分布于该县的中北部、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乡(镇)石漠化以关索、花江、永宁、岗乌、普利、板贵、沙营分布面积最广、最为严重,其中普利乡的石漠化比重达60%。

  6年时间投资5800多万

  从2008年到2014年,关岭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27.96平方公里,总投资5831.5万元。

  其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有修建坡改梯143.92公顷,修建田间生产道路9768米,修建引水渠8107米,修建截(排)水沟1400米,修建谷坊或拦沙坝11座,沉砂池2个,修建蓄水池13891立方米,安装饮水管道102560米。

  进行林草植被建设与保护包括种植防护林4197.69公顷,种植经济林1627.47公顷,开展封山育林育草4510.51公顷。

  草地建设与发展草食畜牧业包括有人工种草668.36公顷,种畜改良303头,棚圈建设6951.4平方米,修建青贮窑3100.24立方米,发放饲草机械112台。

  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凸显

  通过多年的石漠化治理,产生了三大效益。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就生态效益而言,石漠化基本得到控制,林草覆盖率得到提高,初步形成乔、灌、草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自然灾害减轻。随着各项治理措施综合效益的发挥,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冲沙压现象逐步减少,农业小气候明显改善,气温、湿度、风力等发生变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过去的穷山恶水逐步变为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改变,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完善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泥石泥、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

  从经济效益来看,通过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从新建基本农田的增产效益、项目营造的乔木林、经果林、封禁等所增产的木材、活立木、枝条、果品等实物效益按市场价格折算成的现金,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植,有力推动小流域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社会效益更是得到充分体现,项目的实施很大程度地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农业高产稳产,提高环境容量,促进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人地矛盾,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

  关岭水务局水土保持监测站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治理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关岭通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将下阶段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打造石漠化精品小流域。第二步发展后续产业。关岭石漠化地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等因素决定了关岭石漠化治理发展方向,必须与产业结合,与扶贫结合,才能达到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收入。(安顺日报记者 李隽)

责任编辑: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