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促“三变”让沙湾“荒山”变“金山”

2016-07-14 09:22:35    来源:   安顺日报      

  

沙湾休闲漫道     骆鹏飞 摄

  “种庄稼忙了一年到头,还是要受穷,所以大家都不愿种,宁愿丢下老小外出打工。”回忆起2012年以前的状况,普定县定南办朱官村的杨燕和吴小丽两妯娌记忆犹新。可如今,她们的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自从沙湾园区开始建设以来,她俩成了园区的“上班族”,每天7时30分开始出工,6时准时收工,中午有休息时间,按月领取工资,既挣了钱又管好了家。丈夫也能安心地在城区跑营运车。两口子各有着不错的收入,让一家人过着既能团聚又衣食无忧的日子。

  曾经,包括了陇财、陇黑、金华、朱官、陈堡5个村,涉及农户3706户15339人的沙湾片区石漠化程度严重。2010年年底,该区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有贫困户963户3850人。“脚下有地、手中无钱”是当时农民群众生活的真实现状。

  如今的沙湾园区,山头绿了,园区美了,变成了一个碧荷飘香、白鹭成群、林果满坡、游客向往的生态绿洲。

  变化,缘于2012年国家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来,普定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立足本地实际,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三权”促“三变”,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让“荒山”变“金山”,探索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

  园区建设首先在“土地”上做文章。该县采取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土地向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建立沙湾农业大观园,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现代农业转变。

  为增强农产品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开展了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由政府和企业各出资50%,将园区特色优势农业品种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新险种范围。目前,沙湾园区规划面积3万亩,已流转土地1.16万亩,种植紫王葡萄7000亩,软籽石榴、红不软桃等精品水果4000亩,蔬菜600亩,带动就业1500个,其中贫困人口920人,占就业人口的61%。

  其次在“水利”上做文章。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编制“建管养用”一体化方案,投入715万元建设沙湾农业大观园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系统。

  成立用水协会,对水费收入执行“4:3:2:1”的管理,即40%作为日常维修、电费开支;30%用于管理人员报酬;20%作为用水户协会发展基金进行专户存储,主要用于设备的大修抢修和协会供水范围的拓展;1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以水养水”,还让资源变成了资产,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还在“项目”上做文章。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发改、林业、水利、移民、农业、扶贫、国土等各类项目资金在园区集中打捆使用,改变以往支农资金“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效发挥多渠道资金的聚集效应,取得“1+1﹥2”的整体效果,有效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目前,政府资金投入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2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山体绿化等工程7382亩,硬化道路20公里,完成民居改造300余户、安装太阳能路灯365盏,建成湿地公园1座、社会停车场1个,布依文化广场1个。

  目前,园区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依托布依族铜鼓舞、竹竿舞、蜡染、刺绣、八大碗等民族文化,发展布依特色食品、酿酒、农家乐等产业,打出乡村旅游牌,实现了农旅一体化发展。沙湾农业大观园已成为集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农业体验观光、文体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区。

  通过“三权”改革,园区群众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2015年园区总计脱贫人口535户162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接近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5.1%下降到2015年的5.1%。(安顺日报记者 古宇)

责任编辑: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