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多举措加强民族“蜡染文化”传承

2016-10-18 21:48:48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扁担山乡镇是镇宁自治县的一个布依族乡,是素以“布依蜡染之乡”著称,各村里的女人,因蜡染刺绣而美丽。她们染绣的服饰、括包花裹背、花围腰等鲜艳、古朴、精致,人见人爱。

  40岁韦琼珍就是这个“蜡染服饰制品乡”里有名传承人。

  每天,从全省各地来购买布依蜡染服饰和参观者一拨又一拨,喧哗如潮水,她始终笑咪咪地向来者介绍自己制作布依蜡染服饰。在她家里和院子却看见,最原始的手脚并用织锦车和蜡染缸。一天边织边画边染不到十公分见方的锦,难怪有人说,织画染一套考究的布依蜡染服饰要花上十几天的工夫,问她制作蜡染服饰的时候心想什么?她说想着还有家务和农活需她做。原来布依族妇女是和男子一样子地耕作劳动的。她就是镇宁自治县布依蜡染服饰技艺代表人——韦琼珍

  韦琼珍制作的布依蜡染服饰一套能买到1000元以上,年收入达12万元左右,她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当地布依族妇女们共同富裕,每年都要为当地10多名妇女培训蜡染服饰作制技术,目前,镇宁现有2000多名妇女从事蜡染服饰,蜡染包等工艺品加工,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

  2013年4月,镇宁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妇联把很多像韦琼珍这样的布依族蜡染服饰制品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布依族蜡染服饰制品协会,专门组织农村妇女农闲时蜡染服饰制品,让她们在补贴家用的同时,向外推销自己的绣品。韦琼珍主动担起了刺绣协会会长一职,带领大家传承布依蜡染服饰制品。

  其实,韦琼珍只是镇宁治县普通妇女中的一个。

  镇宁布依家女人们的服饰,世代都是从纺线开始手工制作的。布依族的服饰款式多达30余种,为全国56个民族最多之一。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布依族妇女世世代代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缝制出形式多样、色彩鲜明的布依族服饰。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技艺,近年来,镇宁自治县妇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布依族蜡染服饰制品协会”的方式将农村妇女组织起来,传承蜡染服饰制品技艺,为布依族蜡染拓出了市场空间,也为布依族文化找到了一个传承方式。

  目前,镇宁自治县各级文化、妇联组织已建立蜡染服饰制品协会6个,会员达1552人。自2013年以来,镇宁各级文化、妇联以蜡染服饰制品协会为依托,组织作品展,广泛交流技艺,并先后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近2万人,通过对色彩搭配、图案设计、蜡染手法、蜡染服饰制品营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妇女的蜡染服饰制品水平。

  经过培训的人回到乡村,成了家乡的蜡染服饰制品能手、致富带头人。

  组织蜡染服饰制品协会,只是镇宁文化、妇联开展双学双比活动的一个小小内容。

  自2013年以来,镇宁在全县农村妇女中组织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双学双比”,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显著的社会效果,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农村妇女中持续时间长、参与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一项群众性实践活动。

  为做好培训,镇宁累计创建“妇女之家(学校)”15所,各级文化、妇联依托妇女之家(学校)实施了“女性素质工程”、深入推进“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活动,对农村妇女开展科技培训。到2016年9月底,全县共举办各类妇女科技培训班20多期,培训妇女6万人(次)。其中,培养科技示范户600户、女科技致富带头人3000名,1200名农村妇女取得绿色证书,78名农村女能人获得了“女农民技师”称号,150名妇女获得了“女农民技术员”职称,7多万农村妇女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实用新技术。

  今年,镇宁开展了“万名妇女学科技”活动,对农村妇女重点开展种植、养殖、蜡染服饰制品、环境美化、法律、礼仪等培训。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大胆闯市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

  为使“双学双比”活动有创新、有发展,镇宁县文化、妇联实施了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创建妇女专业协会、开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女劳力等工作。到年底,全县各级文化、妇联将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达15个,建立“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8个,创建了12个妇女专业协会、拥有会员1.3万人,全县参与式输出劳动力3万人。(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