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6年,关岭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肉牛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县之一。同年2月,关岭出台了《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把“牛骨头”当作脱贫“硬骨头”来啃。坚持“围绕脱贫抓产业,抓好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着重在做大、做强、做优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上下功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关岭牛”存栏达到1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20.34%。新建了标准化圈舍12万㎡;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34个,培育龙头企业3个,新增存栏“关岭牛”能繁母牛1.1万头。产业覆盖贫困户2605户,贫困人口10020人;完成牧草种植2万余亩,草山草坡改良2万余亩,退耕还林还草2万余亩,构树种植3万亩。预计到2018年发展5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户1.7万户,存栏牛在25万头。

强化四个支撑 迈好“牛步子”
据介绍,为了促进关岭牛产业的发展,关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金融措施支撑,建立“特惠贷”贷款平台,实行金融贷款扶持;由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在金融机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贷款1亿元用于“关岭牛”发展;组建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注入公司,为养牛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公司对贫困户贷款入股的合作社运营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对合作社实行报账制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和信贷资金用于关岭牛产业发展,确保“贷得出、收得回、用得好”。
二是强化奖扶政策支撑,采用因户施策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圈舍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秆秸饲料化综合利用每吨补助100元;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县财政每头补助200元,非贫困户每头补助100元(保险费每头200元,保险额度为5000元);对养殖5头以上能繁母牛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按每产1头杂交犊牛奖励500元、300元的标准给予鼓励扶持。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支撑,与省兽科所、贵州大学等技术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加大技术服务指导力度;建设完成500头规模的县级隔离场1个,肉牛冻配改良站(点)87个,推广人工冻配繁殖技术;实现村级防疫室全覆盖,建成优质肉牛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再是强化融合发展支撑,关岭石漠化严重,在推进关岭牛产业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保护与山地畜牧业同步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与畜牧业融合发展的饲草改良和加工,打造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的高原牧场。利用荒山荒坡,实施以构树为主导的饲草饲料种植工程,既增加饲草资源,又提升森林覆盖率,实现群众脱贫与人居环境改善双赢。
优化利益联结 分好“牛票子”
在“关岭牛”产业发展中,关岭利用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方式,推行“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探索出了“六统一分,二次返利”、“127+345”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达到共赢。

记者了解,在关岭上关镇国画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采用“127+345”发展的模式,贫困户或一般农户通过金融“特惠贷”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农户不承担还款责任),按“127+345”进行利益分配。一是“零”风险领养:农户根据自身能力可到合作社领养能繁母牛。产生效益后,按“127”方式进行分配(村集体占1成,合作社占2成,农户占7成);二是“零”成本分红:年底采取“345”入股分红方式(第一年分红3000元,第二年4000元,第三年5000元)。同时合作社在用工上优先安排贫困对象,贫困农户根据订单种植牧草、饲料玉米等,从而拓宽了一条增收渠道。
关岭江西坪村村民杨洪华告诉记者,因为关岭在大力发展牛养殖业,山上长的野草也能变成钱,一天最高能割上千斤,能挣到一百元多元。
江西坪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卢朝兵介绍,他们合作社养有300头牛,每天需要饲料达25吨,从村民手里收购的野草和秸秆,付出的饲料钱就在5000块钱左右。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合作社需要请人干活,优先照顾贫困户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采访中,关岭自治县副县长金开虎表示,关岭抢抓国家和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充分利用“关岭牛”品牌资源优势,以广大贫困农户闲散劳动力为基础,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战略思路,依托畜牧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山地现代高效园区的建设,着力发展“关岭牛”产业,力争到2018年“关岭牛”年增长率达30%以上,实现年存栏20万头以上,年出栏6万头以上,为打赢脱贫攻坚夯实基础。
注重“龙头”引领 创出“牛牌子”
据介绍,在2016年投资5亿元的关岭牛产业园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即将投产,年屠宰加工达20万头。为了创品牌,关岭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关岭牛”样本,通过科技支撑,把“关岭牛”的胚胎繁殖和基因提纯,结合大数据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力争将“关岭牛”打造成国内一流,与日本“神户牛”一样的世界品牌。

在抓好龙头企业引领的同时,关岭坚持规模发展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与精准到户相结合,通过“村社合一”的方式,着力培育农村养殖大户、专业户、专业村和新型“关岭牛”经营主体。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村支两委、致富带头人领办“关岭牛”产业,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不断提升农户的积极性、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普利乡月霞村村民叶江,2013年借助该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得了15万元项目资金,发展关岭牛养殖,如今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养牛大户。2016年上半年他的存牛量近百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叶江的养殖规模在不断壮大,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叶江还成立了合作社,将本村群众以及周边群众发动起来,采用“饲草分离”模式,有的负责种草,有的负责养牛,带动65户群众种植牧草150亩、40户群众饲养肉牛386头、53户群众养鸡2600羽,群众平均年收入增加了近3万元。(张立 李青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隽 文/图)
上一篇:
【网络媒体走转改】西秀区演出搭建连心桥 文化下乡暖人心
2017-02-09
下一篇:
开发区强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迎检工作力度
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