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年少时,为了恢复生态,他义务植树;
成年后,他为了让家乡通电,瘦弱的双肩独自承担了全村通电巨大债务,
为了还欠款,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稳定的工作踏上异乡务工。
十多年间,父亲、弟弟相继去世,妻子离去,视为生命的儿子英年早逝......他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然而,重重磨难没有压垮他,相反,他更坚定了心中那个从未改变的梦想--带全村人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他用一腔热血挥洒在岩腊的土地上。他就是岩腊乡龙潭村村长王德雄。
王德雄从一公里外背水浇菜
教书匠变打工仔
大山深处,炙热的阳光静静地掠过一片白色的大棚。
身材瘦削的王德雄背着水箱,行走在通往蔬菜地的路上。
一个单边一公里,他就这样一次次往返在水塘与菜地间,背水浇菜。
“这里缺水,我就算背水浇菜,也要把菜种起来。”王德雄目光坚定。
阳光下,他看着一颗颗发起来的小瓜苗,满脸喜悦。
在他的脸上有的不是过去几十年的艰难岁月,而是梦想实现的幸福。
44年前,他出生在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里,艰苦的生活条件铸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从小勤奋好学,直到高中都是年级前三名。
就在高二那年,父亲神经失常,16岁的他作为家中长子,从此辍学,回家务农,并听从母亲的安排,结婚成家。
回家后赶上“3146”造林工程,从小受父亲的影响,7、8岁就跟父母种树的他,便号召全村人义务造林500亩,而他一家人就种了66亩。
“我从小就想在家里发展,带动村民摆脱贫困。”回忆当年因为贫困被羞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说,父亲去鸡场赶场,正在捆扎刚购买的糖果和大米时,被一辆疾驰而过的车子刮擦,落得满地,而对方不仅没有道歉,反而辱骂父亲说穷人没出路。
当时他暗下决心,不仅要自己富裕起来,还要全村的老百姓脱贫。“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话语间透露出一股坚毅。
“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正如这句话说的,由于上过高中,一年后王德雄到村小代课,仅仅4个月,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村小负责人,把只有20余人的村小变成300多人的村小典范。
闲不住的王德雄考虑到青杠林还用煤油灯,没通电和路,他联系当地供电局了解到要5200元才通电,他就在村民们还没有筹钱的情况下,承诺收不上钱就自己出,让村里通了电。
收不到钱,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尽管多方求助,最后还是差1000多元。这笔钱对当时工资只有34元的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我想还清钱,就回来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1997年,为了还钱,他不顾家人反对和村民的误解,选择了打工之路,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王德雄精心照看地里的菜,这是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希望
历经磨难勇担家庭重担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他成了第一个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的人,这一去就近20年。身无分文,一身破烂不堪,刚到浙江的他,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49天,鞋坏到只能用铁丝绑起来穿,每天只能勉强吃饱,第一笔工钱刚到手立即寄回家,随后到温州,他找到了模具的工作,经过3年的学习,他成了一名专业师傅。“打工的前5年挣点钱都还不了账,打工第六年才把钱还清。”王德雄说。
生活稍微有所好转,命运又接连和王德雄开了玩笑。1998年父亲去世,第二年,弟弟因病去世,同年,妻子又决然离去。亲人离去给他沉重的打击,而他根本没有时间悲伤,年迈的母亲,两个孩子,以及弟媳和弟弟的三个孩子,他将全家的重担揽到自己头上。
“那年春节我本想回家完成梦想,不再出省打工。”王德雄无奈的摇摇头,家里的负担太重,他不得不再次踏上打工的旅程,而这次,他不再一个人。他的弟媳被他的行为感动了,不顾娘家人反对,誓要和他一起撑起这个家。俩人走到了一起,还把母亲和5个孩子接到打工的地方,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大女儿患上了脑瘤,不仅把家里的积蓄用光,还贷款2万元,
“还好,女儿的病治好了,可是我的小儿子却没有治好,他比我的生命还重要......”还没说完,王德雄的嘴唇颤动,双眼满是泪水,断断续续的补充道:儿子患上淋巴瘤,竭尽全力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2013年,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又回到原点,欠下30万元,一家人再次外出打工,3年时间两人省吃俭用还了借款,直到2016年回家,只差4万元。
王德雄看看套种的树苗
打通产业兴村路
“亲人们知道我一直梦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了帮助我,他们决定先让我完成梦想,等挣到钱再还。”王德雄说着,眼神里满是感激。
去年8月,他终于回到家中,结束了近20年的漂泊生活。
“我们岩腊乡干部对贫困老百姓的扶持很大,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王德雄说。回到家后的王德雄思路清晰,他把在温州看到的、学到的发展模式运用到家乡的发展中,第一步就是扭转全村土地,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
村民们不理解抱团发展,更不明白合作社,作为只是普通村民的王德雄想要扭转全村土地,难上加难。为了打开工作局面,他一家一户的走访、通知,还买音响每天在村里宣传最新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不断努力,不仅成立了乡里唯一一个村级合作社,还扭转了整组土地,共800亩。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种了800亩青脆李,50亩黄柏,套种260亩蔬菜。
“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和水,但不管是人挑马驮还是车拉,都要保证这260亩蔬菜种植成功。”王德雄坚定的说。尽管从回来到现在,已经垫资十多万元。但丝毫没有打消他发展产业的决心,每天他依然带头背水浇菜,一次次往返于水塘与菜地之间。
他的勤劳和努力,被村民们看在眼里,今年年初,他成功当选为村长。
“我没有想到能当选为村长。”说着,王德雄笑了,笑容有些腼腆。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王德雄的带动下,岩腊乡龙潭村生态示范园已经注册成功,带动了16户、62名贫困人口脱贫。说到下一步的打算,他想解决用水问题,贯通产业路,让外出务工的人回来建设家乡,争取2018年实现16户贫困户每户收益每亩上升千元以上。(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