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顺紫云自治县,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自幼饱读圣贤书,一手书法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有荣耀加身时,也有蒙冤受难时。他的灵感来自紫云这片热土,他自吟自唱、信手涂春秋,书写自己的人生。
君子固穷 不爱金钱爱文学
1929年,王执中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一个普通而又贫穷的家庭。自小,因为家境清贫,王执中并没能像富贵人家的孩子那样上私塾,当中医的王父成了王执中的启蒙老师。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中,王执中5岁时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籍,年龄大一些时翻阅“四书五经”和《孟子》等经典。兴趣使然,少年王执中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开始学着写短文、写诗;与友人出游归来也不忘写写游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既然没机会求教于名师,就只能靠自己勤奋探研。长期的自学中,王执中渐渐懂得了格律知识与写作技巧。他认为,诗词创作除需遵循格律要求,还要为事而作,不可无病呻吟;诗词创作手法应通俗易懂,使人一目了然。他不反对华丽的辞藻运用,但反对空虚的辞藻堆砌,文中无物,艰涩生僻,叫人读了如临迷雾之中,朦胧不知所云,因此王执中在创作时,宁可直白、不要晦涩。除了文学创作,王执中还钟爱书法。他在书法学习上狠下苦工,不仅广临历代名家法帖也认真研读了历代书论,夜以继日地练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不小的收获,甚至创造了融入自己风格的草书,在隶书的创作中也研发了自己风格的“五分体”。
王执中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成就了其后来多次参加各种国内国际书展书赛所获奖的荣誉,他的书法创作还得到了不少书法界知名人士的承认,王执中的书法作品更是入编了国内三百余种书画典籍,他还出版了几本书籍。
翩翩少年郎 沙场之中显身手
1949年,满腹经纶的王执中已是一名20岁年轻小伙。抗战结束,新中国成立,贵阳也解放了,满怀雄心壮志的王执中觉得是时候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在那一年,王执中报考了贵阳五兵团政治部文艺新闻工作训练班。扎实的文学功底让他顺利考取,他选择了“新闻创作”作为自己的学习科目。
1950年,应部队需要,王执中被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七师151团工营机炮连任文化干事,开始了在部队的文艺创作。编写话剧、快板剧,并付以排练、演出。然而在当时,贵阳虽得到解放,但实际只有几座中心城市被人民解放军控制并建立人民政权,其余广大县城、乡村还由国民党溃逃前布置的政治土匪大量盘踞。为此,西南大军区决定集中兵力分片合围清剿。这次清剿中,王执中身份转变了。
1950年11月,调入部队的王执中被临时指定为排长,参与了贵州省内的剿匪战役。同月,铁壁合围第一战合围开始。首次合围,王执中便来到了安顺紫云芭茅冲,并在那里展开剿匪工作。王执中先后参与了涉及全贵州省及广西地区的六次合围清剿,上过前线也担任过后方情报员,还组织了指挥所附近村寨群众收缴散藏的枪支武器弹药;担任通讯员时还编写了连队小报《防线生活》,还当过副指导员给战士上过课;晚上还要到防守比较薄弱的哨卡布防,有时也和指挥员到各个哨卡检查工作。到1951年6月底,合围清剿正式结束,所有盘踞在贵州的土匪被全部消灭,贵州全省真正得到解放,王执中所在的151团凯旋归来,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1952年,王执中开始在在部队当起了文化教员,他对学生们分外认真负责,他的认真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和部队的认可,他所负责教育的连队班级也被评为公安大队模范班级,王执中也因此立了三等功。二十多岁的王执中意气风发,对工作勇敢、认真、负责,这对于他今后的人生将产生积极影响。
缘定紫云 忍辱负重养坚韧
1954年,王执中转业到紫云自治县供销社工作,王执中与紫云结缘。参加剿匪时,他第一次带兵剿匪就在紫云。王执中深感自己与紫云这份缘分来之不易,他分外珍惜在紫云的每一天。
转业到供销社后,王执中负责的是车队以及基建储运的工作。但当时供销社的车队处于亏损的状态,不懂管理、不懂开车的王执中就现学起相关知识来。在熟悉了情况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王执中自己制作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打破车队驾驶员们“铁饭碗”的思想束缚,让车队转亏为盈,且年年都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任务,单位因为此多次被评为地区供销系统模范运输单位。
然而,王执中却无辜卷入了领导层的派系斗争中。1957年,因为被派系斗争误划为反动派,王执中就这样被打上了“右派”的标记,至此,苦心经营的车队被撤销,王执中在单位坐起了“冷板凳”。
打击接踵而至!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后,王执中不再受到单位的重用,家被搜查了,创作的诗词、文章、剧本底稿被悉数搜查销毁。一夜之间,王执中感到自己所有的努力被否定了,自己的生活只剩一片黑暗。在崩溃与绝望中,王执中慢慢学会了适应,忍辱负重的生活极为艰难,但他只能坚持着忍下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展开。1979年,王执中的冤案终得以昭雪,戴了二十多年的“右派”的帽子终于被除去了。在那一刻,王执中的心情无以言表,从此他昂首挺胸走路,人生中那段黑暗过去了,迎来了光明。
王执中依然感激当年的自己,如果不是坚持,他走不到今天,等不到冤案被平反的那一刻。他坚信,人生的路没有坚持不懈是走不完的。
洗尽铅华 笔走龙蛇涂春秋
退休前王执中参与了安顺、遵义合并成立的老年书画会,1987他还年代表紫云参与了安顺地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并担任首任理事。后来紫云工会组织成立了紫云职工书法协会,王执中担任副主席。他组织、联系了不少单位老同志成立紫云老年书画研究会,还组织了紫云诗词楹联学会,不断向安顺地区诗词楹联学会会刊《金钟吟草》,紫云《印山晚晴》,《印山诗草》,《格凸诗联》集全国各诗刊,诗集供稿。
后来紫云文联成立,王执中被选为首任书协主席,文联常委。还没退休前,王执中就因为书法的名气而被紫云自治县第一小学和老年大学聘请去教书法,而他授课基本不收取费用。
1990年,王执中从紫云供销社退休了。退休后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因此王执中时常从朋友那里接些撰写碑文的零工来做,之后又办起书法班。然而,书法班基本免费,淡泊名利的他更看重学生们对这门学问的兴趣。每次课间休息时,王执中依然在给学生们批改作业,分析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书法班一办十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2005年,银河出版社出版了王执中的诗集《松麓吟笺》,并列入当代绝妙诗词库系列。《松麓吟笺》被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举办的首届中华诗词著作评选活动中评为金声奖。他的作品中除了歌颂伟大的祖国与建设成就,大好山河和好人好事外,大多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及所见所闻,当然不乏鞭挞社会上某些鄙劣现象的作品。
如今,将近九十岁的王执中已无精力再办书法班,他开始享受怡然自得的恬淡晚年时光。平日仍会练练书法、看看书,还兴致勃勃研究起篆刻。王执中很感激紫云这个“第二故乡”,他的文学创作之花在紫云这片土地上绽放。他表示,他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用最后的年华,编织他与紫云最后也是最珍贵的记忆。(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