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洒热土——追记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

2017-06-05 18:02:29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这条公路上,我载他次数最多,他常叮嘱我慢一些。那个人,那句叮嘱,回不来了。”

3个月来,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村民王奇江时常不自觉地看看家里的摩托车,再望向眼前的山路,然后,悲从中来。

他怀念的人,是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

今年2月,48岁的王宜堂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怎么可能?刚刚还在和我说话哩!”“他走了,我怎么感谢他?”“村民饮水怎么办?他走得太可惜了!”春雷未响,村民们却经历了晴天霹雳。

“没有人情味”的村干部

2月15日下午4时,这个时间,永远定格在三涨水村长沟组村民王照寿的脑海里。

那天下午,王宜堂接到通知,遵义一家医院要到村里开展白内障义诊,6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体检。

放下电话,王宜堂急匆匆跑在通知老人体检的路上。

这一幕,王照寿记得清清楚楚。从他家通知出门没几步,王宜堂身子摇晃了几下。王照寿见状,赶忙提醒他休息,可王宜堂说“没事没事”,又往下一家赶去。

就在王照寿转身不一会儿,突然听到王宜堂喊道:“三哥,快来扶扶我,我站不起来了。”

握住王照寿的手,王宜堂保持清醒:“三哥,我头部胀痛得厉害,我可能不行了。我身上这些零钱,请替我交给王奇江。我经常坐他摩托车,还欠他钱呢!”

大家没有想到,王宜堂竟然一语成谶。

当天,王宜堂被送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人震惊:由于突发脑溢血,大脑内部大量出血。经过几天抢救,2月18日上午,王宜堂再也回不到牵挂的三涨水了。

临终不忘欠下的摩的钱,不随意在群众家中吃饭,不占群众任何便宜,王宜堂在群众眼里是个“怪人”,有些“不近人情”。

与王宜堂共事多年的原村党支部书记舒泽祥说,好几次,他都遇到王宜堂在办公室,硬是将村民送来表示感谢的烟和酒,一一退了回去。“每一次,村民都面红耳赤地走出办公室。”

有一年,王宜堂带队修长沟组到金沙县桂花乡的公路。工地离家远,每天吃中午饭时,当地群众都邀请王宜堂到家中吃饭,可他从来不去,在工地上每天就吃从家中用方便袋带来的饭菜。

时间长了,工人们都觉得王宜堂太没“人情味儿”:“吃餐饭又有什么呢?”

“革命战争时期就要求干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何况这个年代?不缺吃不缺穿,干嘛要占群众一分便宜?”如今,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王启槐,不时给其他班子成员讲王宜堂这句“名言”。

让人信服的好主任

三涨水村,村民都知晓王宜堂的品行:群众有求必应,但违反原则的事,违背良心的事,一概不理。“他最大优点,就是公道,正派,对事不对人。”

在三涨水村照明组,当了22年村民组长的任希明,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壮起胆子,任希明向王宜堂开口,请他解决一家人的低保。还未待任希明把话说完,王宜堂就给他几个“不同意”。

“22年村民组长,哪个比我付出得多?吃个低保难道就没资格吗?”任希明不理解王宜堂为什么不留情面。事后,王宜堂到任希明家中解释。促膝长谈后,任希明理解了。

九仓镇监察室主任王文德介绍,王宜堂心正耿直,群众基础好,每次换届都高票当选。“11年来,群众都相信他,认可他。”

村里建鱼塘,10多家农户的田将被占用,镇里要求农户到现场丈量、确认土地面积。听说王宜堂也在现场时,农户们都不去了,大伙异口同声地说:“只要宜堂在,我们就没必要去了,他量多少就是多少,我们相信他。”

心系百姓的热心人

为了省钱,王宜堂早出晚归,行走6公里上下班,换下皮鞋,换上胶鞋……省下的钱,都用来帮助困难群众。

“他爱人有贫血症,两个孩子在上学,他工资就那么点儿,但从来不抱怨有困难。他说得多的,是群众的困难,村民出行的困难。”九仓镇群工办主任陈德伦回忆。

三涨水村横插组的苗族汉子杨光海,一提到王宜堂就直言心痛。

杨光海爱人得了白血病,花了七八万元也不见好转。爱人从医院接回家那天,王宜堂连夜赶到杨光海家看望。临走时,王宜堂将身上仅有的50元钱给了杨光海。

从此,王宜堂就成了杨光海家的常客。王宜堂每次去都会买上慰问品,或者给杨光海爱人一两百元慰问金,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安心进行治疗。回到家里,王宜堂发动身边人,甚至呼吁网友为杨光海一家献爱心,很快筹集到了8000多元善款。

在三涨水村,念叨王宜堂的好,接受过他的帮助的村民举不胜数。侯保华患有肺结核,几乎丧失劳动力,一家人仅靠爱人支撑。好在有王宜堂关心,依托政策,侯保华的危房得以改造,还养起了两头猪、两头牛、两只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几年的帮助,我的家庭环境变了样。可王宜堂,仍在继续帮助我。”侯保华说,二女儿考上大学后,王宜堂每个学期都要为孩子解决四五百元的生活费。丈夫离开三个月后,妻子曾德萍才慢慢知晓,王宜堂用工资资助困难家庭和读书娃的事。

三涨水村是省级贫困村,贫困户达154户。几年来,通过王宜堂和全村党员干部找项目、要资金,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三涨水村变了样,通村公路全硬化,群众出行不再难;群众土木房变成小洋楼;不少农家还买起摩托车、面包车和轿车,所有贫困户都有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王宜堂保持着省吃俭用的习惯。走乡串寨,临时租用村民的摩托车。在他陈设寒酸的家中,墙壁上的挂历记满了乡亲们密密麻麻的电话;另一房间的墙壁头,挂着村民收入状况的表格,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村干部、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

不计得失的“老黄牛”

去年底,换届之时,为了培养锻炼新同志,王宜堂主动退出村主任竞选,担任村支部副书记。

从村主任到村支部副书记,不仅降了职务,还少了几百元的报酬。班子成员全是新面孔,唯有王宜堂才称得上“老资格”。

可是,“老资格”王宜堂却不摆谱,除了带新同志熟悉工作外,他还要求把最重的工作安排给自己,他说他熟悉情况;尽管村室离家远,可他坚持将村室的值班值日工作安排给自己,他说他是本地人,值班方便些。

降职,可肩上却没有降“责”,工作成效上也没有降“质”。

横插组,一条2.5公里的公路,经常修修补补,可泥巴路再怎么修补,也改变不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王宜堂下定决心:这路,必须硬化!

找到挂帮部门,他争取到6万元资金。可一算,6万元,只够材料费,所有投工投劳,全靠村民。

一听要投工投劳,村民有意见了。

意见归意见,路,终究要修。他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打电话邀请外出人员回家投工或出资。几个回合,王宜堂做通了群众思想工作。

“执行任务,不折不扣,工作多少,从不计较,就连我这个年轻人,都使得动他。”村支书苏泳,谈起王宜堂就一脸愧疚,他说:我没照顾好这个老哥子……

他走了,但从未离开。他是村干部时常想念的好兄长,党员心中念叨的好榜样,百姓啧啧称赞的好干部。 (据5月19日《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红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