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和村民在田间进行除草
通过一次次走访,记者手绘了一张贫困户地图
【记者手记】
一转眼,我来到镇宁自治县简嘎乡磨上村驻村已半月。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外到山里,从浮在水面到沉入水底。作为“双百三同”驻村蹲点的记者,充满了新鲜感,与其说这是一种新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新历练、新挑战。
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活一线,遇见了最美丽的风景,听到了最动人的故事,感受到最纯朴的父老乡亲迫切脱贫的渴望。
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战斗,记者不仅是这场战斗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凌晨时分,亲眼看见村里的第一座生猪养殖场进猪;跟随护林员巡山;陪同村支两委开展群众交流会;了解贫困群众思想变化……半个月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明白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我用3天时间,走遍了村子里每一个角落,探访了村里所有贫困户,手绘出了一张也许只有自己能看懂的贫困户地图:周正黄,2人;潘向学,4人;杨如正,5人……82户贫困户像“地标”一样跃然纸上。
“贫困就是想买买不起,想吃吃不上,想用用不到。”这是与贫困户交流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关于贫困的定义。
一些贫困户虽然脱贫的思想很积极,有许多的项目都想参与其中,但信心不足,生怕失败导致更加贫困。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用笔记录、传递更多脱贫攻坚的故事,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
其实,希望已经点燃。养猪、养鸡、养牛,种植水果、速生桉树、食用菌,一项项产业正陆续进入这个贫困的山村,这也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
对于年内实现全部脱贫,从县、乡,包括磨上村的老老少少都有坚定的信心。
每天不一样,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这是记者在磨上村最真实的感受。因为,这里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也是新闻工作者素材来源的第一线,更是我们走向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的第一线。
82户贫困户276人,地图上每个的名字都像“地标”一般,记者会持续关注这些贫困户。愿不久,代表贫困的这些“地标”能够被脱贫攻坚行动抹掉!(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曾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