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悬崖丰碑”的由田关村到龙潭村的盘山公路,挂在三盘九拐十八弯的悬崖绝壁上,老远看去,像一条神采焕发的巨龙,而铸就这条21公里的公路,倾注了老党员罗金鹏18年的心血。
罗金鹏如今是龙潭村村支书兼村主任,65岁了,他还在岩山里工作。
65岁的罗金鹏正在工作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潭村人,龙潭村一天不脱贫致富,我就要一直干到底。”罗金鹏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是他的使命,使命未完成,他不能就此放弃。
18年来,罗金鹏秉着岩山人坚毅的性格,带领村民劈山修路、领着群众到岩山上填土种树、动员群众搬出“穷窝”,无中生有开发乡村旅游……在帮助龙潭村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作为领路人,他依旧在岩山里坚守。
经历岩山人的苦日子 立下脱贫志
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办(原大山乡)龙潭村的百姓把自己称作岩山人。他们祖祖辈辈在重重叠叠的岩山中,以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石缝中刨粮食,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因此岩山人又是贫穷的代名词。
1999年4月16日,省内一家媒体一篇《罗金鹏:岩山人的好乡亲》的新闻报道里这样写道:“岩山中缺少矿藏资源,植被破坏严重,岩山人至今沿用着汉代的农具,在石缝或小石坑中刨土耕种,仍然过着一碗泥土一碗饭的日子。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7亩,年人均口粮仅200多公斤,年人均收入不足150元。”
“别看当时龙潭村最近的自然村离镇宁直线距离仅不到10公里的距离,可正因为这10公里的山路,让龙潭村‘与世隔绝’。”年过六旬的村民王书法回忆,当时的龙潭村,因道路不通,村里人很少与外界有来往,村民们躲在深山自力更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粮食作物以在岩山上刨地种植玉米为主,山凹里仅有的一点农田,却还要靠着老天下雨才能耕种。更为致命的是,由于村民在岩山上过度开垦,村庄周围的山上植被破坏严重,满眼荒山秃岭,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
罗金鹏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岩山人的这种贫苦。
罗金鹏生在龙潭村,长在岩山里,两岁时,母亲就因为难以忍受贫穷离开了家,他和奶奶一起生活,11岁时奶奶去世,13岁父亲去世,他变成了孤儿,独自一人住在村头的破庙里,吃的喝的全靠村里的乡亲们接济。15岁时他被保送到部队当了一名铁道兵,退役后在乡里当赤脚广播员,收入非常微薄。为了养活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妹,他白天工作,晚上由县城赶回村里挑一担柴到县城去卖。一担柴只能换5斤包谷,仅够弟妹们吃一天。
“在岩山至县城21公里崎岖的山路上,我不知洒了多少汗水,坚硬的石头不知磨破了我多少双鞋子。”罗金鹏回忆说,那时村里种的粮食不够解决温饱,许多村民都靠着去县城卖柴补充生计,在那条通往县城的崎岖山路上受的苦,每位龙潭村的村民都亲身经历过。“那时候,我就时时在心里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脱离这贫苦的日子。”
劈山开路 88天打通大山的阻隔
龙潭村,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是从劈山修路开始。
1998年8月27日,担任县政法委副书记的罗金鹏骑着摩托车去县财政局办事,路遇车祸,他的左手、右手骨折,右手撕开一个大口子,头部受到强烈撞击,当场就晕了过去。
在医院连续昏迷达6天后,罗金鹏才从疼痛中醒来。龙潭村的乡亲们得知他车祸住院后,纷纷到医院看望,见到他浑身上下裹满绷带,不少人都掉了泪。
“金鹏啊,你可不能死,修路是岩山人祖祖辈辈的期望,你是岩山人中最大的‘官’,村里人还靠你带领大家修路呢!”罗金鹏如今还清楚地记得村民何家明在病床前动员他带领村民修路的话。
何家明知道罗金鹏在县里的住建局、交通局、民政局、广播局、原大山乡党委、县委政法委等多个部门担任过要职,见过大世面,见识广,人脉好,资源多,加上罗金鹏是个热心人,平时在村里帮了父老乡亲不少忙,想必他一定会带领乡亲们修路。
“请放心,路没修好,我还死不了。”何家明修路的提议正说出了罗金鹏已久的心愿。躺在病床上,他叫时任村支书王真荣把村里的干部和8个村民组的组长一一请到了医院,开了个“诸葛亮会”,修路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乡亲们刚走出医院的那一刻,我在心里想,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把路修通,带领大家走出大山,走出贫困,不能辜负乡亲们对我的信任。”躺在病床上,罗金鹏望着乡亲们离去的背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志愿。
“北京好不好?好。贵阳好不好?好。安顺好不好?好。镇宁好不好?好。龙潭村好不好?不好。想不想龙潭村变得像北京一样好?想。那该怎么办?要想富,狠修路。”1998年11月16日,罗金鹏吊着尚未痊愈的手臂,从县城出发,翻山越岭,来到岩山中一个叫羊角垴的地方主持召开了修路动员誓师大会。这番话是罗金鹏向乡亲们发出的修路总动员令,通俗易懂,用强烈的对比调动起龙潭村村民的修路热情。
罗金鹏带领龙潭村村民开山修路的情景
有人说,路是钱铺出来的。此话一点不假,要修路就得有资金投入,由龙潭村修到距县城一公里的田关村,全程只有12公里,但工程巨大,多为悬崖绝壁,原计划修三年,需投资130多万元,如此巨款,对龙潭村这个“空壳村”来说无疑天文数字。
罗金鹏给村里出主意,采取按各家各户人头及承包责任地来划分任务,修路劳动力则一律算义务工。至于购买炸药及其他物资供应、资金筹措等问题,一概由他负责解决。
在动员村民修路时,罗金鹏虽然为县里的科局级领导,每月工资也不过几百元钱,他爱人没工作,开个小卖部卖点烟酒糖茶找点生活费,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开销不小。他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乡亲们修路。
罗金鹏是个非常实际的人,县里当时的财政状况他十分清楚,申请贷款也很难,光是审批立项就颇费周折,唯一的办法就是自筹资金。
于是,罗金鹏在县里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他自己更是带头认捐,除了一次捐款4000元外,还为工程垫资4589.38元。
在修路的那段日子,罗金鹏将每月600多元的工资,加上小卖部赚的钱全部投入了工程建设。
“在筹钱修路的那段时间,我和金鹏老哥几乎跑遍了镇宁所有的大企业。”老支书代光华在修路时担任工程队的筹款员,对当年“化缘”修路的经历,他今生难忘。
“这路真不是我一个人修的。”4月6日,在龙潭村村级活动室,罗金鹏从一个旧皮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账本,里边清楚地写着当年修路时的捐款情况,多的有万元,最少的是镇宁二小的一位叫冉成学的五年级学生捐助的5角钱。
冒雪修路
1998年11月16日,随着一声开工令下,岩山里的悬崖上顿时响起隆隆的开山炮声。
在罗金鹏带领下,从动工到1999年2月12日12公里的公路竣工通车,在80多天的时间里,岩山人没赶过一天场,也没休息过一天。
据罗金鹏回忆,在筑路期间,正值冬季,全村光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0多人参加工程建设,许多人的手、脚、耳朵都被冻坏,一些妇女被冻得直哭,但是边哭边干,没有人离开工地。
罗金鹏因忙于筹钱,不能亲自和村民们一起干,但他每隔三天就要去工地看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天深夜,罗金鹏摸到工地上,发现第七施工队队长杨德荣带着十几个队员晚上没回家,而是蜷缩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临时搭建的小窝棚里,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看得罗金鹏一阵心酸。
第二天天一亮,罗金鹏立即打发爱人去集市买回一些肉、花生、菜油等物品,让人送到工地上表示慰问。
龙潭村村民齐心协力齐修路时的情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88天的艰苦奋战,龙潭村计划三年才修通的公路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全线通车,这条公路长12公里,平均宽度为4.5米,罗金鹏和村民们共筹资60多万元,投工4.2万个,打炮眼3.8万个,开挖土石方近2000万方。
路修好后,罗金鹏拿出一个月的工资,给村里的乡亲们,每家买了三斤六两红糖,共164份,又让爱人到批发商处赊了4箱“喜庆酒”,发给被评出的12位筑路英雄作为奖品。
作为不要政府投资或财政拨款完全依赖社会力量集资修路的成功范例,镇宁自治县县委在当年的第1号文件里发起“远学大关、近学湾塘、身边学龙潭。”的号召。
“千声霹雳惊天地,万古悬崖折了腰,刨土填方称楷模,开山炸石是英豪……”不仅如此,当时的镇宁诗词楹联学会、镇宁瀑声诗社联合为龙潭村村民劈山修路的事迹谱写了以“劈山修路·悬崖丰碑”为主题的诗歌专辑,该诗集1999年6月5日出版,收集诗歌169首。
有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第一条公路,许多岩山人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村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可在罗金鹏眼里,一条12公里的公路还不够。虽然从岩山通往县城的公路打通了,但龙潭村其余7个村民组的路还不通,最远的村寨依旧要走上10公里的崎岖山路,才能到达村里的主路。
“公路不能连通所有村寨,这对其他龙潭村的村民是不公平的。”罗金鹏说,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落下任何一个。
“能化缘的企业都化缘到了,已经没有更多可依赖社会力量。”村民王书法告诉记者,当时罗金鹏已经很难再筹到资金继续帮村民修路。
一方面,他凭着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另一方面靠着不间断地向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化缘,在罗金鹏的带领下,全村人忙时劳作,闲时修路,用了18年时间,目前龙潭村一条21公里的公路已全部贯通。201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龙潭村盘山公路硬化5公里,通户率已达到60%。
罗金鹏走在修建的路上
今年5月,镇宁自治县县长潘登岭到龙潭村调研,再次协调县里有关部门筹资120万元资金,用于龙潭村的道路硬化工程。
填土造林 大岩山变成生态林
在带领大家饿着肚子修通连接外面世界公路的同时,罗金鹏一刻也没敢忘记这些年岩山人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让岩山人富起来是比修路更重的担子,它沉甸甸的压在罗金鹏的心头,使之无法释然。
1999年3月,在罗金鹏的组织下,村党支部在龙潭村一个叫萝卜冲的地方召开“萝卜冲会议”,查穷根,找穷因,会上叫响了“穷不怕、苦不怕,就怕人穷志短”的口号,首先从群众思想上搬开“等靠要怕”的大石头。
会议结束,村支两委初步确定了龙潭村“搬、保、建”的脱贫思路。
要带领岩山人脱贫致富,罗金鹏首先想到的还是环抱村庄四周层层叠叠的岩山。
龙潭村的生态美
“保住青山绿水就是保住岩山人子孙的饭碗。”说这话时是在1999年夏天,罗金鹏带着朋友在龙宫景区游玩,他看到景区内游人众多,在景区外卖小吃的小商贩生意很是火爆,景区倚靠着青山绿水给附近村民带来直接的是经济收入。
“龙潭村与龙宫景区空间距离不到3公里的距离,凭什么龙宫的村民能富,咱岩山人就甘愿受穷?”从龙宫游玩回来的第二天,罗金鹏就号召全体村民开会,向他们讲述保护好岩山的自然生态就是保住“子孙饭碗”的理念,动员村民们到岩山上种树。
会还没开完,就引来大多数村民的激烈反对:岩山里本来人多地少,大家都靠上山砍柴补充生计,现在不但不准上山砍柴,还要上山栽树,温饱问题要怎么解决?迫于生计,罗金鹏的“绿色”理念没有引起群众的回应。
“村民思想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领头做给大家看。”为了有充足时间领着村民一起干,2001年,罗金鹏作了一个决定,年仅47岁还正处在事业升迁期的他从县民政局党组书记的职位上申请提前退休,带着爱人薛素芸把家从县城搬回到龙潭村的老屋。
2001年冬天,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罗金鹏就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他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商量:“看来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花时间,要带头做给大家看,我们有能力的先掏钱把树苗买来,要求全村每户人家至少要种50棵果树,龙潭村在悬崖上劈山把路都修好了,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当时有村干部就提出来,龙潭村土地本就不多,不可能在田地栽树,可山上都是岩石,没有泥巴,怎么种?
“岩山上没有泥巴,就把泥巴背到山上去。”龙潭村的老支书杨德荣最先响应罗金鹏的号召,带头与罗金鹏一起用背篓从地里背来泥土填在房前屋后的岩石坑里,再种上果树。
罗金鹏在自己打造的果园里
就这样,党员干部们白天栽树,晚上就去串门,挨家挨户搞动员。一次说不通,两次,两次说不通,就三次。个别村民意见大,罗金鹏就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五六次,他每走到一户就告诉村民:“栽种果树不会吃亏,不仅能美化环境,三年后卖了果子,还会有经济收入。”
罗金鹏和老支书杨德荣等村干部的举动最终感动了群众,村民们纷纷跟着背泥填坑种树,开启了龙潭人在岩山上栽树的序幕。
到了第二年春天,种下的果树迎风生长,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龙潭村的绿色植被
在往后的每年冬天,在罗金鹏的带领下,在岩山上种树就成为龙潭人的一种习惯,种树过后,村支两委还在村里组织召开“表扬大会”,奖励其中种树最多的村民。
俗话说,攻城难,守城更难。2003年夏天,和往常一样,罗金鹏吃了午饭上山巡查,害怕有人烧秸秆误烧了树林,当他从一户村民的屋后走过时,发现这里的果树被砍了四五棵,留在地下的几个树桩格外刺眼,让罗金鹏感到心疼。
经罗金鹏询问获知,砍树的地方属于村民张老七的自留地,果树被张老七砍了做了板车的支架材料。因为对村民滥砍行为,村里还没有成文的处罚制度,村委对张老七的行为只作了警告处分。
在后来,罗金鹏发现,村民们不仅偷偷上山砍树砍柴,有的到山上打猎、有的捕鸟,有的还到溶洞里把钟乳石敲下来卖。
吸取教训,罗金鹏组织召开了村民会,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实行山头包保制,凡“坡上长的、土中生的、山中有的、洞中藏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一律不能破坏,谁违反,将受到严重惩罚。
规矩制定了,有的人就不信,以身试法。第一以身试法的村民叫杨少清,他私自上山砍了许多柴,被村支两委发现后,硬是按照村规民约处罚了200元。村支两委就拿处罚的钱买了菜,请村里栽树获奖励的群众吃了一顿。从此之后,村民私自上山砍伐树木的情况慢慢变少了。
龙潭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多达上百个。经过实地下洞,目前发现最深的溶洞深达300米,相当于100多层楼高。罗金鹏深知这是宝贵财富,为了防止有人偷盗溶洞内的钟乳石,就组织群众将洞口暂时堵住,以备以后的旅游开发利用。
从罗金鹏1999年提出“保住青山绿水就是保住岩山人子孙的饭碗。”的绿色理念开始,18年的坚持,绿了荒山白了头。目前,龙潭村及村周围的森林覆盖面积已达到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20%提高到现在的70%。
好生态带来好空气和好风景。昔日落后的穷山沟,变成山清水秀、环境整洁的美丽乡村,如今的龙潭村植被丰茂、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优美。
每天清晨和周末,这里都会吸引城里的游客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的宁静。
挪穷窝 易地搬迁断穷根
在带领龙潭村村民保护青山栽下千秋树的同时,罗金鹏一刻也没敢忘记零星分布在大山深处那部分群众生活的艰难。
2003年冬天,罗金鹏到苗族村民杨文家走访,翻过几座大山,来到半山腰深处,是几处简陋的茅草屋。由于地处深山,居住分散,难以通水、通电、通路,加上可以播种的地少得可怜,村民家里断粮是常事。有些老人家也好多年都没下过山,身患多种疾病却无力外出诊治,他看到那些衣衫褴褛的老人,鼻子一阵酸楚。据罗金鹏走访统计,截至2003年底,龙潭村居住在深山处的光棍就有48个。
搬迁前的住房
在走访中,罗金鹏观察发现,每一座山间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山上植被破坏最厉害的地方,长期以往,这原本土壤稀薄的岩山,石漠化变得更加严重。
“要保住龙潭村的青山,必须控制人为的再破坏。”罗金鹏心里清楚,动员深山的村民搬出大山,才是摆脱贫困和保护好生态的唯一出路。
可要搬出大山不是一件容易事。罗金鹏首先遇到的还是群众的观念问题,深居大山的群众思想转不过弯来,大多不愿意搬离几辈人生活的故土。
张启贤是龙潭村第一位从大山搬出的村民。据张启贤回忆,那是2004年的冬天,罗金鹏翻过大山来到他家走访,给他送来两块过年的腊肉。“住在这深山底,这里离龙潭村的龙潭口很近,龙潭冒出的水,随时可能上涨,把房屋淹没。再说搬出去,交通条件好,去医院看病也方便些吗?不为自己考虑,也为孩子考虑,难道让孩子也一辈子跟你过穷日子吗?”对罗金鹏第一次上门劝说,张启贤并没有答应。
张启贤心里也清楚,搬出大山才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不是不想搬,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再一个故土难离啊!”
回到家,罗金鹏认真思考了张启贤遇到的难处,要动员村民搬出大山,选址、费用是必须面对的“两道坎”。
在与村支两委开会商量后,罗金鹏提出解决方案,针对选址的问题,有能力的少部分村民直接搬出龙潭村,安置到县城边,土地的问题他去县里与建设局协调,其余大部分集中安置到龙潭村的二窝关、梅子丫、萝卜冲三个定住点。另外,费用问题,有能力的采取自筹自建,没有能力的,罗金鹏承诺帮助村民一起想办法。
让张启贤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罗金鹏又来了。“建房的地址我已经帮你选好了,就在不远处的二窝关,建房的费用我与村委一起帮你想办法。”在罗金鹏的几番劝说下,张启贤的思想终于作通了--搬出深山。
“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两层楼的房子。”苗族村民杨文是村里的孤儿,2004年,在罗金鹏的协调下,他得到德国大使馆基金会的帮扶,帮他在龙潭村苗族居住点梅子丫修建了两层楼的平房,从此告别了在深山居住的穷困日子。
搬迁新建房
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因为愁于资金问题,龙潭村从大山搬出的村民仅是少数。
“好在赶上了2013年国家危房改造好政策,才彻底帮龙潭村解决了搬迁的住房问题。”罗金鹏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借助国家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龙潭村有118户村民获得了房屋建设项目补助,加上先前村里自筹自建的部分搬迁户,2015年底,全村有68户搬到了县城居住,有70户分别搬迁到二窝关、梅子丫、萝卜冲三个定住点居住。
罗金鹏在把散户陆续搬迁到三个集中点居住后,为进一步完善村民的生活基础设施,他联系到县水利、电力部门,在龙潭村共修建小水窖160个,解决了喀斯特地貌严重缺水造成的饮水和生产困难,同时,实现了凡有农户居住的地方都拉通电线,并联系到德国大使馆基金会,在龙潭村援建了龙潭小学,后来,得到国家的财政拨款,又修建了龙潭完小。
2016年,又赶上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龙潭村有8户村民搬到了双龙山街道办政府所在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
在罗金鹏的动员与带领下,目前全村总共有146户搬离了穷困大山,村民的基本生活、住房问题已全部解决。
谋产业 发展旅游寻新路
好生态,带来了好风景,暂时还尚未给村民带来好生活。由于经济基础太弱,龙潭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目前,全村有173户853人,其中贫困户46户141人,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不过,在罗金鹏的带领下,龙潭村全体村民经过18年的奋斗,如今路修通了,生态变好了,基础设施慢慢完善了,无中生有,这里已经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
2016年,根据安顺市委的安排,安顺市规划局作为龙潭村的帮扶单位,在同步小康工作组的大力沟通、配合下,市规划局结合龙潭村情况,为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初稿已经完成。
目前龙潭村正在大力规划打造乡村旅游
同时,安顺市宁龙黄旅游大道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规划中有一条步行木栈道将要经过龙潭村辖区,给龙潭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龙潭村一天不脱贫致富,我就要一直干到底。”老党员罗金鹏今年65岁了,原本可以跟着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过安稳舒适的退休生活,可他依然选择待在岩山里,担任龙潭村村支书兼任村主任,继续勾勒龙潭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蓝图。
6月20日,记者在位于龙潭村罗金鹏老屋看到,屋前有一个近300平方米水塘,水塘的旁边是一块果园,果园里种着李子、桃子、樱桃、葡萄等多种水果,沿着果园一直向上,是一个尚未建设完成的现代游泳池,池子内摆着一台小挖机,没有工人,老屋的左边有两栋新修的“现代旅馆”,这里的一切是罗金鹏这些年在龙潭村勾勒乡村旅游蓝图的一部分。
为了打造村里的旅游项目示范点,罗金鹏自己开挖游泳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带领群众干,还要做给群众看。”罗金鹏把他屋前屋后独自一人打造多年的“度假山庄”称为龙潭村“旅游项目”的示范点,他如今作为龙潭村村支书,每天白天要忙村里的公务,只能在清晨或者傍晚,才能抽出时间开动自己投钱购买的小挖机,在“实验田”里干上两小时。
“这个游泳池已经挖了半年多了,仅挖出了个雏形。”站在游泳池边,罗金鹏告诉记者,在岩山上施工困难,手上有钱时,他会在村里请两三个工人,没钱时,就一个人在山上干。
这些年,他的退休工资及从儿子那里“化缘”来的钱,大部分用在了村里修路,剩下的全部投在这“实验田”里,山上的储水池、屋前开辟的水塘、新修的两个现代旅馆、通往岩山上的路以及现在正在施工的游泳池,加起来已经投入近80万元。
从18年前带领全村人修路,到上山栽树保护自然生态,动员村民搬出大山,再到独自一人打造“旅游项目”示范点,罗金鹏带领龙潭村村民脱贫的计划就是想利用龙潭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龙潭村打造成镇宁县城的“后花园”、安顺的生态度假胜地、中国的喀斯特地质公园,然后发展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带动全村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目前,龙潭村已得到县里有关部门的关注,镇宁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启才,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县交通局长罗挺,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施文猛等县委主要领导已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龙潭村进一步完善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
据罗金鹏介绍,目前已有企业伸出“橄榄枝”,想借安顺全域旅游的东风,将龙潭打造成镇宁的“后花园”。
“如今,村里的路修通了,生态变好了,旅游基础设施慢慢完善了,同时借助市里旅游大道的建设契机,加上县里领导的支持与市规划局的驻村帮扶,相信村里的旅游项目很快就能做成功。”罗金鹏说,如今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伍水清)
短评:
十八年坚守的力量
共产党人的坚守是什么?跟随共产党员罗金鹏的脚步,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今年65岁的罗金鹏,在47岁正处在事业发展黄金期的他,毅然绝然从县民政局党组书记的职位上申请提前退休,把家从县城搬进了岩山里,立志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十八年如一日,他带领龙潭村群众战天斗地,改变生存环境,苦苦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忘记党、不忘记村民、不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这是罗金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和情怀。
也许“修一条路,栽几片树林”不以为然,但了解到一位老党员放弃事业,把家从城里搬进穷困的岩山,一扎就是十八年,相信大家都会肃然起敬。十八年来,身份从一名科局级干部变成了村干部,他毫无怨言,带领乡亲修通走出大山的公路,在岩山上种出生态林,帮助一户又一户村民搬出穷恶的大山,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难得的坚守,让我们目睹了共产党人的风采,见证了共产党人的誓言,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产党人如何守住精神高地,关键是坚守崇高信仰,始终如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牢守护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安顺脱贫攻坚尤其需要进一步激发、凝聚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和坚守,为安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提供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