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全貌
“积金玉莫如积德”简洁明了的句子永久地镌刻在石墩上,祖先的教诲代代相传,家风祖训被世代传承,淳朴的家风造就淳朴善良的后人。
在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西陇组,有一栋百余年的老房子,安顺企业家谢胜勇作为20代后人,为了更好的保护家族老屋,他欲集家族的力量将老房建成民俗博物馆,传承家风祖训。
石墩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家训刻入石墩世代相传
“这里曾是最热闹的街道。”昨日,沿着长满杂草而狭窄的石街小巷,上了几级台阶后,记者来到了一个石门前,打开锈迹斑斑的锁,眼前从漆黑瞬间一片明亮,一栋老房子跃然眼前。
房子是传统的屯堡风格,有近百年历史。房屋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但是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依然牢固,主体建筑两侧的窗户上,形状如南瓜的木条棱角依然分明。
在第七级台阶上有两个石墩支撑着两棵门柱,石墩做工十分精巧,中间有八面,每一面都是独立的一个图案或句子。
“积金玉莫如积德”“创造为艰德显扬”“问富贵只须问心”“忍让谦和兴家谨遵”“忠朴勤劳耕读孝廉”69岁老人谢胜德细细品读着石墩上的句子,他是小心的抚摸着这些精心雕琢的文字,告诉记者每一个句子的含义,他说:这些都是我们的老祖宗教导子孙的话,把它雕刻在石头上,世世代代相传,积金玉莫如积德就说有再多的钱不如有品德,有钱要有德。
祖辈将家训刻入石墩
在房屋内走一圈,记者看到,木制走廊上,结构依然十分结实,但是地上满是屋顶掉落的砖瓦,屋内也空无一物,仅有的两件小桌也残破不堪。
面对记者建立博物馆的质疑,谢氏后人谢文平告诉记者,老房的家具都还在,大家搬离老房子的时候,将桌子和椅子分别放到每一家保存,以免被盗,如果建立博物馆,大家都会主动拿出来,初步估计下来有上百件家具。
记者了解到,19代后人64岁的易昌琴时常到老房子看看,除草,她对建博物馆十分赞成,她说:“做谢家媳妇有40多年了,不管怎样,要保护好老房子。”
谢胜勇对老房子一砖一瓦感情深厚
最多时近百人住在一起无争执
据19代后人谢兴鹏介绍,祖上于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来到这里扎根,第一代始祖叫谢源,发展至今有22代人。
记者在正房前的两个石墩上看到了“南黔支系遗泽远”和“壬申年冬月二十八建”的字样,虽然经过百余年风雨,字迹依然明晰。
谢兴鹏告诉记者,老辈人建造房屋十分不容易,用了十年时间才建成,房子所用的木料都是祖辈们留下的树林里取的木材,石头也是人挑马驮运来起的。
“建房子没有用外地任何一样东西,这也是祖先交我们的精神,要自力更生。”房子的结构设计精巧,为了防贼防盗,房屋与向下前几排的房屋都是相通的。
谢兴鹏环顾一下房屋,深吸了一口气,回味着熟悉的味道,脑中闪现儿时在老房子生活的场景。
“以前一放学时候,院子里的孩子都聚到这里来玩耍、吃饭,坐在台阶上,就像栽的瓜一样。”说着,谢兴鹏眼里闪动着快乐的光芒。
院子里最多的时候住了近百人,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大骂,老辈与小辈之间,同辈之间,都是谦和有礼,彬彬有礼。
几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谢兴鹏如今也有了孙子,他将祖辈的遗训继续传承,教导子孙礼让谦和,积德行善。
老房子正房
带着浓浓乡情村民欲建博物馆
“建造博物馆,是为了让家风祖训能很好的传承。”第20代后人谢胜勇看着老房子的一砖一瓦,脑海里不断闪现出儿时在院里生活玩耍的情景,眼里有喜悦又有一丝哀愁。
他指着老房子对面连接左边走廊的一个小房间,满怀深情地说:“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以前院里有二十多个孩子,一放学就全跑到这个石阶上坐着玩,吃饭的时候一个挨一个坐着。”谢胜勇回望着正门下的七级石阶,言语间满是对当时生活的怀恋。
自成年后,他便离开这里到平坝创业,经过多年的打拼创下一番事业。他常常回到这个陪他度过最美年华的地方,看到现在的残檐破瓦,十分心疼。
在他看来,它更像一位养育他的老人,如今他有能力,便想更好的保护它,于是他心里便萌生了建立博物馆的想法,不仅保护房子,还保护当时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保护祖宗留下的家风祖训。
老房子两侧有如意门
“积金玉莫如积德”谢胜勇抚摸着石墩上的残缺字体,反复念着祖宗的训诫,对祖先的智慧他赞叹不已。
“我准备采用公司+继承人的方式,把这里保护起来,成立一个民俗博物馆。”谢胜勇说,博物馆建立后,不仅能保护好充满回忆的老房子,让后人看到祖先的生活环境,感受祖先的智慧,还能将屯堡文化更好的保护起来。
谢胜勇告诉记者,建立博物馆后,他还有个打算,想把周围的老房子连片一起发展,形成一个屯堡文化体验区,让游客走一圈这些互通的房子,体验祖先的智慧。(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