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骄阳似火,在东屯乡村集体经济共建共享产业园里,工人们不惧高温,在魔芋地里挥舞手中的锄头;同时,在贫困村长寨村的刺绣公司,苗族妇女们正在加紧赶制第一批订单;同样,山屯村村民张继华也忙的不亦乐乎,他正为刚出生两天的8头小香猪清理猪圈。
东屯乡群众干活热情高
产业带动,搅动这个省级二类贫困乡的“死水”,改变长期以来“好山好水好田坝、穷人穷村穷产业”的矛盾面貌,为东屯乡决胜脱贫攻坚成功造血。
“村社合一、四位一体”促脱贫
去年以来,东屯乡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强化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以脱贫攻坚为工作统领,以“抓三权促三变”为基础,紧紧围绕“候鸟小镇”、“生态乡村”的功能定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整合政策和项目资源,创新“村社合一、四位一体”模式,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合作社、小微企业、贫困户四方共赢,发展产业与全面脱贫同轨共进的产业扶贫新道路。
目前,东屯乡党委已经成立4个片区党总支(产业中心),管理14个村居党支部和14个村社合一党支部,成立138个村民组党小组,吸纳138名优秀党小组长进入村社合一管理层,吸纳300多名党员进入产业扶贫各个环节,打捆2000多万产业项目资金,流转土地7600多亩、带动连片发展产业用地28000多亩,建成省级产业园区1个,培育山屯、市新等一批村社合一产业示范村,发展特色养殖20000余头(羽)、优质蔬菜10000多亩、品牌大米2000多亩、特色水果14300多亩、特色中草药3600多亩,直接带动3800多名贫困人口和辐射带动2万多农民。
记者了解到,贫困户在合作社中既是“股民”,又是“工人”,同时,土地流转后还能得到“租金”。
东屯乡山屯村村民曹顶发便是受益人之一,他家两亩地流转给了山屯村光勤种养殖合作社,又通过“惠农贷”贷款10万元入股合作社,每个月都能保底分红800元,同时他在合作社的养殖场工作,一天能得80元。
“跟着合作社一起干,有信心多了。”曹顶发高兴的说,仅分红一年下来就是9600元,再加上工资,一年下来就有近三万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目前,全乡建成村社一体合作社22家,吸纳社员3000余人,其中贫困户1886人,流转土地林地2.1万亩,使用贫困户务工1万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60余万元,已经完成贫困户按月保底分红28万元。全乡贫困人口除去政策兜底38户39人,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1225”利益联结 形成脱贫共同体
村社合一运行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把村集体、合作社、小微企业、贫困户四个主体,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方式把他们有机“合拢”起来,既抱团发展降低散打风险,又各司其职、各获所益实现管理良化和扶贫效益最大化。
为此,东屯乡党委政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或建议,最后形成共识,开展乡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产销布局和资金代管协议、村集体与合作社签订扶贫项目入股协议、合作社与小微企业签订产业斑块管理协议、与贫困户签订资源入股和土地流转协议,这“四方”协议。
“东屯乡党委政府采取“一抓一严 村社合一”的措施,‘一抓’是指抓三权、抓三变、抓三金,‘一严’是严党建、严产业、严利益,在合作社之下又分别以30到50亩土地打包成立小微企业,目前已经累计申办产业小微企业362户,形成集体、合作社、小微企业、贫困户“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东屯乡副书记张林荣说。
按照“1225”的机制,即村集体占管理股10%、合作社占经营股20%、小微企占作业股20%、贫困户占效益股50%,结合“集体+合作社+小微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确保贫困户和入股农户最大的收益比例。通过这个机制,把全乡有劳动意愿的群众、1886名贫困户都动员起来,形成产业脱贫命运共同体。
在山屯村,像曹顶发一样入股合作社的农户有167户,其中贫困户就有41户,按照一名致富带头人带动2户以上贫困户组成小微企业,每户小微企业获得4.5万元的扶持资金。把发展日常管理权限下放,按照“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的模式,入股进来以后实现了资产价值化,村民的身份实现了股东化,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抱团发展。
目前,东屯乡把党建工作抓到产业扶贫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村社合一模式,辖区14个村,每一个村都有一个村级合作社,已经辐射到全乡把全乡2.8万人、1881名贫困人口都动员起来,形成产业脱贫命运共同体,大力发展万头(羽)生态养殖产业、万亩药果套种产业、万亩优质蔬菜产业和万亩品牌优质米产业,让贫困户都能通过合作社抱团发展脱贫致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现户户增收
在东屯乡村集体经济共建共享产业园里,工人们不惧高温,在芋头地里挥舞手中的锄头,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在这里干得多就得多,一天80元,加班一小时还有10元,比去外面强多了。”来自银山村的徐淑珍告诉记者,她丈夫患有脑疾,没有劳动力,三个女儿,有的已经出嫁,为了照顾丈夫,她不能天天来做工,有时间才来,但是比到外面去打工强多了,在这里不仅时间灵活,工钱也不低。
据工头樊进友介绍,这里是东屯乡村集体经济共建共享产业园区的蔬菜种植区,现种有
芋头近40亩,茄子70余亩,辣椒百余亩,每天平均有8、90人在地里干活。
记者了解到,东屯乡村集体经济共建共享产业园区采取由乡统筹规划,东腾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分三个区,分别是果药套种区、蔬菜种植区、稻蔬种植。在果药套种区,位于007省道沿线,种植花红、杨梅等经果林450亩,在林下套种中药材,实行长式发展;在蔬菜种植区,盘活原高官蔬菜园区,与安顺农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注入资金开发,利用大棚设施和露天土地400亩,进行蔬菜种植;稻蔬种植以磨玉大坝作为核心,流转土地发展茅贡米种植,采取“公司+农户”方式运作,目前已流转1818亩,秋收稻谷后,进行豌豆等蔬菜种植。
大到总体规划、谋篇布局,小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年,乡党委政府率队到各村走访时,了解到各村的致贫原因,当来到长寨村时,了解到这里是东屯乡最小的一个村,耕地面积少,又以苗族为主,并且与旧州古镇只有7公里的距离。为了使村庄尽快发展起来,摆脱贫困,乡党委政府提出指导意见,引进全市优秀苗族刺绣大师,以刺绣为主,依托旧州古镇发展民族文化。
如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屯乡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渐渐走出一条发展产业与全面脱贫同轨共进的产业扶贫新道路。(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