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扁担山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2017-08-04 16:13:34    来源:   安顺新闻网      

“葡萄正是上市季节,大家可以到葡萄园免费采摘品尝。”8月初,走进镇宁扁担山镇,在农业园区内,熟透的葡萄在夏日的阳光下愈发显得鲜嫩欲滴,另一边的黄瓜种植地里,几位农民正忙着采摘黄瓜,采摘好的黄瓜绿灿灿堆在地上连成一片,公路旁边的蔬菜种植地里,豆角、茄子长势正旺,一派喜人的景象,这是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富民举措结出的丰硕成果。

  

扁担山镇地处镇宁自治县西北部,总人口21365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9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一直以来,群众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业维持生计,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制约扁担山经济发展,目前全镇仍有4565人需脱贫。

其实扁担山有一定的农业基础,这里一直以来盛产生姜、西瓜等农作物,但为啥还是穷?

扁担山镇党委书记韦安说,扁担山的农民一直在搞农业经济作物,但大多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再加上全镇山多地少,种植庄稼效益低,全镇60%—70%的人口靠外出打工为生。

到2020年要实现整体脱贫,完成脱贫硬任务,留住劳动力、千方百计培育扶贫产业成为扁担山镇党委、政府的共识。

传统种植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企业在贫困地区的投资积极性不高,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也有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扁担山镇给出的办法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如何告别传统的农业种植,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扁担山镇选择最先在农村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在今年4月中旬,扁担山镇依托镇政府平台公司——扁担山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0万,一次性流转土地13000余亩。



紧接着,立足水源丰富及山地气候及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在流转的土地上规划了两个示范园区和一条产业带:在沿夜郎洞周边村寨打造百香果产业示范园区;在扁担村、洋花村等村寨打造扁担山镇山地特色农业园区;在普里村、下硐村、洋花村、扁担村、三甲村、星拱村沿线打造扁担山镇蔬菜产业示范带。

“筑好兴业巢,引来金凤凰”,今年5月,扁担山政府成功引进了贵州新润园林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形式,推行“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进行种植,其中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流转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引进贵州新润园林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在扣除生产成本后对收成按照“1:2:3:4”的比例分成,其中村集体占股10%,政府平台公司占股20%,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除此之外农户还享有保底年土地租金800元/亩),生产经营企业占40%。



目前,扁担山镇农业示范园区内已经种植葡萄、猕猴桃、百香果、黄瓜、棒豆、豇豆、西红柿、茄子、生姜等瓜果蔬菜。

“现在成熟的葡萄是为三年前示范种植的,今年初次挂果,由于品质较好,不仅卖得好,价格也卖到了8至10元1斤。”据贵州新润园林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杨秀彪介绍,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一亩地收成除去成本至多1000元,如今种上精品水果后,亩产值至少15000元。

“你看这片黄瓜地,一亩地差不多能产10000斤以上,按批发价1.5元/斤算,比起以前种植传统的水稻,经济效益也要高出很多。”杨秀彪介绍说,同是一块地,只要换换思路,种上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土地的利用价值就要高出许多倍。

“现在我在村里的蔬菜园区务工,每天收入60元,一个月的收入接近1500元,比以前一亩地一年种植的粮食收入还高。”洋花村村民韦秀琴告诉记者,自从把自家的流转到合作社后,家里每月的收入比以前多了。

韦秀琴回忆起以前靠着种植三亩地为生的生活,他把全部土地都种上稻谷,只能勉强养活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而且收入还不低,再干上几个月,估计今年就可以脱贫了。”

王秀琴并不是受益于农业产业调整后的唯一贫困户。“现在正是黄瓜上市的季节,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一天仅工人工资就要支出超过10000元。”杨秀彪介绍,现在蔬菜产业园区内每天平均用工都超过100人,这些工人都是来自扁担山周边村寨的贫困村民。

“当然,这些农民的收入,不仅仅只是务工劳务收入,每年他们还会参与收益分红。”据扁担山镇党委副书记旷伍元介绍,目前全镇大力推行“三权”促“三变”发展模式,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或合作社,到年底都会参与收益分红,改变了原来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单一收入方式,如今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多了。(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