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地镇地处麻山腹地,山多石多,土少缺水。在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关键时期,宗地镇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好有限资源来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中药材产业,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宗地镇铆足了劲。
夯实基础设施
近日,记者在宗地镇大地坝村,从村委办公室往该村打郎组方向走去,岩山石崖间呈现出一条在建通组毛坯路,沿山崖继续走去,一台破石机正在岩山上破石凿路。
“越往前走,岩山越大,施工难度越大,施工进度越慢。”作业员金海浪说,他每天早上8点开工,下午7点收工,一天只能开凿10米路面。
“大地坝村打朗组50多户人家至今不通公路,养头猪抬出山去卖得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且大多路段为险恶的岩山小路。”紫云县宗地镇大地坝村主任韦国勇说,宗地政府下决心打通这条通组路是打朗村民最大的愿望。
在竹豪村,从竹林至茅草的在建通组公路施工现场,几位工人正在凿石、挖土、砌坎等的忙碌着。
据竹豪村主任杨晓和介绍,竹豪村今年共修建四条通组公路,分别是摆驾河至破岩,竹林至茅草、摆筒至新寨,破岩至摆筒,除破岩至摆筒同组路已完成毛胚路面外,其余三条都在建设之中。
“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一直是打绕村民的渴盼。”打绕村支书梁忠贤指着刚接通的饮水管道说,今年获得帮扶单位市安投公司248万元的帮扶资金后,他们从格凸镇坝寨村新庄引来了干净卫生的山泉水。该供水工程总投资272.8万元。新建提水泵站2座,2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15立方米集水池1座,10立方米调解水池1座,5.0立方米建业水池3座。安装各型输、配、入户管道36790米,其中输水管道5000,米,配水管道19350米,入户管道12440米。
在打绕、山脚、猛坑三村共有的万亩生态杨梅园处,刚建好的机耕道、观光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宗地镇副镇长芦国清说,万亩杨梅园区机耕道景观台、停车场:总投资51万元。景观台2个,停车场1个。道路硬化宽4米,长400米;宽3米,长200米,全长600米,设2个错车道。
芦国清说,今年,宗地镇预计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总投入资金4691.8万元,修建硬化路63.3公里。有5个村修建了活动广场,湾塘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
“宗地镇地处岩山地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群众才能一门心思抓生产,找门路赚钱增收脱贫。”宗地镇党委书记彭永红说,
凸显地方特色产业
宗地镇坝绒村依托本地的特色产业资源,大户带动,吸纳贫困户广泛参与,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花猪产业,让特色花猪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近日,记者走进坝绒村小白刀组花猪养殖户韦亮平的养猪场看到,养猪棚里喂养着,不少的宗地花猪。
“宗地镇有着远近闻名的花猪特色品牌,为大量发展花猪,今年我建了一个养猪大棚,争取在今年把花猪养猪量发展到100头以上。”韦亮平告诉记者,他家历来就有养殖花猪的习惯,现在家里还喂养有19头六花猪。目前,花了1万余元搭建的这个养猪棚,准备用来喂养30头繁殖(母)猪。下一步,他将再建一个大型养猪棚,预计在六月份将养猪数量增加到50头。为带动贫困户喂养花猪,韦亮平计划待繁殖(母)猪发展到20头以上后,以利益分成的方式把猪仔发放给贫困户喂养,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花猪产业。
同样,村民韦小和刚建成的养猪大棚内已经喂养了30余头花猪,该养猪大棚面积2900平方米,投资20多万元。在他房屋下的老猪舍里,记者看到喂养着不少的花猪,大的有近200斤,小的还是猪仔。
在打绕村名叫寒竹的山坳里,正在修建一个大型宗地花猪养猪场,几位工人正在修建蓄水池。
“规划修建8个大棚,计划喂养800头以上宗地花猪。”打绕村支书梁忠贤说,由村集体组建寒竹养殖合作社,与帮扶单位市安投公司协商后,市安投公司承担部分后期投资补贴和销售协调,以村企合一的塘约模式来运行花猪养殖场,助农增收脱贫致富。
“宗地花猪是宗地镇的特色产业,是国家地理标志性特色产品。” 宗地镇副镇长芦国清说,宗地镇在保证花猪的特色品牌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花猪产业,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在全镇多个村寨建设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发展中药材产业
在大地坝村,成片的中药材一支黄花长势可人,据村大地坝村主任韦国勇介绍,全村有5个村民组种植一支黄花种,由于大地坝村土地连片的地块较少,看起不怎么成规模。目前,一支黄花种植面积有100余亩,种植户每户种植几亩到10余亩不等。
“一支黄花是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的中药材品种,今年收割后,明年春又发芽生长。”韦国勇说,目前,一支黄花的市场价格在每斤14元左右。
今年,宗地镇投入扶贫资金15万元,在德昭村首次大力推广玉米地套种前胡,吸纳5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政府按种植面积解决贫困户套种前胡的种植成本,即套种1亩地的前胡需要4.5斤种子,每斤80元,加上肥料、农药等每亩地需要500元钱的成本。
“为解决‘空壳村’,政府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成本的同时,每收获1斤前胡将提取1角钱作为村集体经济。”宗地镇副镇长芦国清说,按照以往德昭村村民种植前胡的平均产量估算,平均每亩可产前胡1500斤。
芦国清说,2017年,宗地镇在德昭村率先推出玉米套种前胡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玉米套种前胡近300亩,以后将把这种前胡套种模式逐渐向全镇发展,并吸纳贫困户广泛参与种植,让前胡套种模式推动精准扶贫。
宗地镇党委书记彭永红说,宗地镇地处岩山地带,岩山地带种植出来的中药材中药效较好,不愁卖。这对于宗地镇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将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让更多贫困户在种植中药材产业上受益增收脱贫。(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