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围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关岭自治县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脱贫攻坚新动力。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带,一方面强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防火工作,突出造绿守绿,在守得绿水青山的同时又带领群众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产业种果树 绿了山头富了村民
在关岭自治县上关镇乐安村,该村原来一直处于生态系统脆弱农业发展缓慢的处境,但是自从种上2300亩生态芭蕉以及1450余亩的火龙果以后,生态不仅有了改善,老百姓收入也翻了几番。
"我们村自种上了生态芭蕉和可以观光的火龙果,再在火龙果地里套种辣椒这样来以短养长,如今的乐安村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就是山青水秀" 上关镇乐安村村主任罗福波这样说。
而同样在上关镇的向阳村,该村造绿守绿30多年来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依靠村规民约制约群众,实施森林防火,30多年来为未发生一起火灾,当地村民成为了森林的守绿护绿造绿人。
村民杨开成告诉记者,向阳村一直很重视生态发展,30年前该村生态树林面积3000多亩,2000年前退耕还林又发展了2000多亩,2015年起村民种植核桃、李子2000多亩,现有生态树林面积近7000多亩。
记者了解,十二五以来,上关镇把绿化造林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把六月里、生态芭蕉、核桃种植等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品种,全镇李子种植大约1万余亩,核桃8000余亩,生态芭蕉6000多亩,火龙果3000余亩,实施营造林4000亩,2016年底全镇林地面积大约7126公顷。
上关镇镇长何雄为记者介绍,近年来上关镇以“绿色关岭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造林绿化、突出示范引领、强化疏堵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64.3%,位居全县前列。
喀斯特地貌植树造林 打造“关岭模式”
在植树造林方面,从2003年以来,关岭人武部探索出在喀斯特地貌上植树造林的“关岭模式”,先后出动15000余人次保苗巡逻、32000余人次森林灭火、21000余人次抗旱保苗,做到造林一片、存活一片、管护一片,确保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为关岭石漠化区域披了绿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再是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3.5万余人次,植树造林20余万亩,实施坡改梯18公倾,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平方公里。
关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群众致富作为目标,除了推进造林绿化以外,同时将造林绿化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生态经果林种植,让绿色成为脱贫攻坚的崭新动力。目前,关岭治理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共29.27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12.7万亩,新增绿地面积3.23万平方米,预计森林覆盖率48.4%。(张立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