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群英谱】罗金鹏:历时十八年誓换岩山颜

2017-08-22 09:50:51    来源:   安顺新闻网      

  被喻为“悬崖丰碑”的由田关村到龙潭村的盘山公路,“挂”在三盘九拐十八弯的悬崖绝壁上,老远看去,像一条神采焕发的巨龙,而铸就这条盘山公路,倾注了老党员罗金鹏18年的心血。

  罗金鹏如今是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龙潭村村支书兼村主任,65岁了,他还在岩山里工作。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潭村人,龙潭村一天不脱贫致富,我就要一直干到底。”罗金鹏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是他的使命,使命未完成,他不能就此放弃。

罗金鹏介绍村里的旅游项目

  劈山开路 88天打通大山的阻隔

  龙潭村,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是从劈山修路开始。

  1998年8月27日,担任镇宁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的罗金鹏骑着摩托车去县财政局办事,路遇车祸,头部受到强烈撞击,当场就晕了过去。

  在医院连续昏迷6天后,罗金鹏才从疼痛中醒来。龙潭村的乡亲们得知他车祸住院后,纷纷到医院看望,见到他浑身上下裹满绷带,不少人都掉了泪。

  “请放心,路没修好,我还死不了。”躺在病床上,罗金鹏叫时任村支书王真荣把村里的干部和8个村民组的组长一一请到了医院,开了个“诸葛亮会”,修路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有人说,路是钱铺出来的。此话一点不假,要修路就得有资金投入,由龙潭村修到距县城一公里的田关村,全程只有12公里,但工程巨大,多为悬崖绝壁,原计划修三年,需投资130多万元,如此巨款,对龙潭村这个“空壳村”来说无疑天文数字。

  罗金鹏给村里出主意,采取按各家各户人头及承包责任地来划分任务,修路劳动力则一律算义务工。至于购买炸药及其他物资供应、资金筹措等问题,一概由他负责解决。

  于是,罗金鹏在县里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他自己更是带头认捐,除了一次捐款4000元外,还为工程垫资4589.38元。

  在修路的那段日子,罗金鹏将每月600多元的工资,加上妻子开小卖部挣的钱全部投入了工程建设。

  1998年11月16日,随着一声开工令下,岩山里的悬崖上顿时响起隆隆的开山炮声。

  在罗金鹏带领下,从动工到1999年2月12日12公里的公路竣工通车,在80多天的时间里,岩山人没赶过一天场,也没休息过一天。

  填土造林 大岩山变成生态林

  在带领大家修通公路的同时,罗金鹏一刻也没忘记这些年岩山人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让岩山人富起来是比修路更重的担子,它沉甸甸的压在罗金鹏的心头,使之无法释然。

  1999年3月,在罗金鹏的组织下,村党支部在龙潭村一个叫萝卜冲的地方召开“萝卜冲会议”,查穷根,找穷因,会上叫响了“穷不怕、苦不怕,就怕人穷志短”的口号,首先从群众思想上搬开“等靠要怕”的大石头。

  “保住青山绿水就是保住岩山人子孙的饭碗。”说这话时是在1999年夏天,罗金鹏带着朋友在龙宫景区游玩,他看到景区内游人众多,在景区外卖小吃的小商贩生意很是火爆,景区倚靠着青山绿水给附近村民带来直接的是经济收入。

  “龙潭村与龙宫景区空间距离不到3公里,凭什么龙宫的村民能富,咱岩山人就甘愿受穷?”从龙宫游玩回来的第二天,罗金鹏就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向他们讲述保护好岩山的自然生态就是保住“子孙饭碗”的理念,动员村民们到岩山上种树。

  会还没开完,就引来大多数村民的激烈反对:岩山里本来就人多地少,大家都靠上山砍柴贴补家用,现在不但不准上山砍柴,还要上山栽树,温饱问题怎么解决?迫于生计,罗金鹏的“绿色”理念没有引起群众的回应。

  当时有村干部就提出来,龙潭村土地本就不多,不可能在田地栽树,可山上都是岩石,没有泥巴,树该怎么种?

  “岩山上没有泥巴,就把泥巴背到山上去。”龙潭村的老支书杨德荣最先响应罗金鹏的号召,带头与罗金鹏一起用背篓从地里背来泥土填在房前屋后的岩石坑里,再种上果树。

  到了第二年春天,种下的果树迎风生长,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在往后的每年冬天,在罗金鹏的带领下,在岩山上种树就成为龙潭人的一种习惯,村支两委还在村里组织召开“表扬大会”,奖励其中种树最多的村民。

  从罗金鹏1999年提出“保住青山绿水就是保住岩山人子孙的饭碗”的绿色理念开始,18年的坚持,绿了荒山白了头。目前,龙潭村及村周围的森林覆盖面积已达到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20%提高到现在的70%。

  挪穷窝 易地搬迁断穷根

  2003年冬天,罗金鹏到苗族村民杨文家走访,翻过几座大山,来到半山腰深处,是几处简陋的茅草屋。由于地处深山,居住分散,难以通水、通电、通路,加上可以播种的地少得可怜,村民家里断粮是常事。

  在走访中,罗金鹏观察发现,每一座山间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山上植被破坏最厉害的地方,长此以往,这原本土壤稀薄的岩山,石漠化变得更加严重。

  “要保住龙潭村的青山,必须控制人为的再破坏。”罗金鹏心里清楚,动员深山的村民搬出大山,是摆脱贫困和保护好生态的出路。

  张启贤是龙潭村第一位从大山搬出的村民。据张启贤回忆,2004年冬天,罗金鹏翻过大山来到他家走访,给他送来两块过年的腊肉。“住在这深山底,这里离龙潭村的龙潭口很近,龙潭冒出的水,随时可能上涨,把房屋淹没。如果搬出去,交通条件好,去医院看病也方便些嘛,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孩子考虑,难道让孩子也一辈子跟你过穷日子吗?”对罗金鹏第一次上门劝说,张启贤并没有答应。

  让张启贤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后,罗金鹏又来了。“建房的地址我已经帮你选好了,就在不远处的二窝关,建房的费用我与村委一起帮你想办法。”在罗金鹏的几番劝说下,张启贤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张启贤一家决定搬出深山。

  在罗金鹏多年的动员与带领下,目前全村总共有146户搬离了大山深处,村民的基本生活、住房问题已全部解决。

  谋产业 发展旅游寻新路

  好生态,带来了好风景,暂时尚未给村民带来好生活。由于经济基础太弱,龙潭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目前,全村有173户853人,其中贫困户46户141人,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不过,在罗金鹏的带领下,龙潭村全体村民经过18年的奋斗,如今路修通了,生态变好了,基础设施慢慢改善了,这里已经初步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

  2016年,根据安顺市委的安排,市规划局作为龙潭村的帮扶单位,在同步小康工作组的大力沟通、配合下,市规划局结合龙潭村情况,为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初稿已经完成。

  同时,安顺市宁龙黄旅游大道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规划中有一条步行木栈道将要经过龙潭村辖区,给龙潭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8月10日,记者在罗金鹏的老屋看到,屋前有一个近300平方米水塘,水塘的旁边是一块果园,果园里种着李子、桃子、樱桃、葡萄等多种水果,沿着果园一直向上,是一个尚未建设完成的现代游泳池,池子内摆着一台小挖机,没有工人,老屋的左边有两栋新修的“现代旅馆”,这里的一切是罗金鹏这些年在龙潭村勾勒乡村旅游蓝图的一部分。

  从18年前带领全村人修路,到上山栽树保护自然生态,动员村民搬出大山,再到独自一人打造“旅游项目”示范点,罗金鹏带领龙潭村村民脱贫的计划就是想利用龙潭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龙潭村打造成镇宁县城的“后花园”、安顺的生态度假胜地、中国的喀斯特地质公园,然后发展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带动全村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如今,村里的路修通了,生态变好了,旅游基础设施慢慢完善了,同时借助市里旅游大道的建设契机,加上县里领导的支持与市规划局的驻村帮扶,相信村里的旅游项目很快就能做成功。”罗金鹏说,如今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相信过不了多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胡典)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