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过去的五年,是普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形势持续下行的严峻挑战,普定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一工二农三城建、提速增效守底线”的总思路,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城乡变化大、发展活力足、民生实惠多的良好态势,迈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过去的五年,普定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36.7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00.48亿元,年均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4.3亿元增加到179亿元,年均增长49.2%,五年累计完成560.4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4.82亿元增加到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亿元增加到6.8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9.44亿元增加到19.81亿元。
过去的五年,普定坚持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黄织铁路、安普高速建成通车,织普高速、安六高铁、黄铺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通乡通村通组油路(水泥路)675.5公里,全县农村通油路(水泥路)里程1347.5公里,实现村村全覆盖。
过去的五年,普定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深化改革成效明显。“信合联村发展”荣获“2014年全国农村金融十大品牌创新机构奖”。颁发了全省第一本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荣获“2015全国农村金融十大创新品牌奖”,成为中国农业银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县之一。
过去的五年,普定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88元增加到75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077元增加到24299元,年均增长10%。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4%。
过去的五年,普定亮点纷呈,喜事连连。该县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农村金融信用县等23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团结拼搏、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结果。回眸成绩,展望未来,普定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撤县设区”,全力建设“活力普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强、产业兴、基础实、百姓富、生态美、社会稳的发展新路,着力将普定打造成为黔中崛起新的经济增长极,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力脱贫百姓富
普定县作为石漠化严重地区,现有一类贫困乡1个(猴场乡),贫困村8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886户,贫困人口52844人,贫困发生率11.3%,存在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
近年来,普定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形势、任务和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好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0285人减少到目前的52844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088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5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077元增加到24299元,年均增长10%,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4%。
猴场乡作为普定县一类贫困乡,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乡镇,五年来,这里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猴场乡仙马村加担湾组,青瓦白墙的房子整齐的排成两排,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颗太阳能路灯。在村民王永芬的家中,她的两个小孙子正在收看网络电视。王永芬告诉记者,今天的幸福生活,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移民搬迁前,原来老房屋不仅破旧不堪,而且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极其困难。
煤冲村是猴场乡的典型一类贫困村,全村辖11个村民组,总户数836户2941人,曾有贫困户379户1097人,贫困发生率36%,通过政府各项帮扶政策的实施,如今,该村有蛋鸡养殖场3个,专业合作社1家,养殖蛋鸡5.2万羽,种植核桃1200亩,优质牛养殖88头,蔬菜种植200亩,2012到2015年期间,人均年收入从2785元增加到6730元。
李林生是从煤冲村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在外从事药品销售,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后,他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返乡创业之前,煤冲村并没像样的大型经济作物基地。现在,煤冲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煤冲村草子冲组的丰盛蛋鸡养殖场,该养殖场相关负责人正在打理鸡场,该养殖场是由五个村民合伙经营,平时采用自动化的管理。他告诉记者,目前,丰盛蛋鸡养殖场还吸纳了30多户贫困户入股,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养鸡场年收益600万元。
猴场的变化只是普定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普定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共争取扶贫项目资金2.54亿元,实施项目277个。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成保障性住房6227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万余户,完成县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一批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县乡医疗双向转诊机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省级评审,县中医院与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南互联网医疗中心开展了深度合作。实现全县“减贫摘帽”,扶贫产业发展,群众收入稳定增长、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的良好态势。
项目监管助扶贫
10月13日至14日,全国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和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专题研讨会在普定举行,这既是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对普定的信任和关心,更是对普定的鞭策和鼓舞。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很多优惠政策、项目安排、资金投向都在向贫困地区集聚,如何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向成为了扶贫中的关键。”普定县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杨高祥说道。
为真正发挥好扶贫项目的作用,普定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围绕产业脱贫、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及绿色生态狠抓项目建设,规划“十三五”建设项目,建设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以达到更好的统筹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
在项目库建设方面,普定聚焦机制建设,推进指挥系统全覆盖;聚焦靶向精准,推进底数核查全覆盖;聚焦资金效益,推进项目监管全覆盖;聚焦改革创新,推进村级公司全覆盖;聚焦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全覆盖;聚焦增收致富,推进利益联结全覆盖;聚焦就业创业,推进精准培训全覆盖;聚焦惠民红利,推进民生改善全覆盖。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八聚集八推进”成为普定县项目库建设的有力抓手。
“扶贫资金用在哪里?怎么用?效果如何?这些不仅仅是领导关心的问题,同时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杨高祥说。
在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设方面,普定严格执行“三级公示、四个环节、五项要求”公告公示机制,建立了项目申报“民议”、项目实施“民决”、资金使用“民管”、项目监管“民督”、项目成效“民评”的公告公示制度,截至目前,普定县共谋划项目1792个,涉及资金1440.77亿元。
村级公司添活力
化处镇水母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引进企业投资旅游业,以村公司100万元注资和集体土地入股,建设了桃花水母生态旅游度假区。
坪上镇分公司抢抓普织高速建设机遇,整合和平村等3个村资金300万元办起砂石厂、砖厂,吸纳12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穿洞街道金马新村将传统的竹篾编制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逐渐走向中高端市场,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
在普定,以村级公司为引领,闯出农村改革发展新路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村里无集体经济,群众单打独斗,成效参差不齐。两年前的普定县,这样的无集体经济积累的“空壳”村多达87个,土地零碎化、产业规模小、市场打开难、基层活力差等问题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
为了破解脱贫攻坚的难题,普定在总结“猴场模式”“秀水五股”等改革成果及“塘约经验”“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致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县172个村(居)推进村级公司全覆盖,通过“四导四有”,实现“支部围着群众转、群众围着公司转、公司围着市场转”,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潜能,初步走出一条集体经济有实体、群众致富有保障的发展新路,为该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目前,1.72亿元启动资金已投入使用1.5亿元以上,整合项目582个,撬动新增投资12.6亿元。现全县发展资产经营型公司31个、资源开发型公司19个、产业带动型公司87个、服务创收型公司22个、异地置业型公司13个,各村级公司办工厂、建基地、搞经营、跑运输、入股农村信用社等多种投资经营形式不断涌现。
走进普定县黄桶办后寨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悠悠的香葱,现代喷灌水利设施正往种植地里自动喷洒着水,在不远处的清洗池旁,十余位农民正准备把清洗好的香葱捆绑上车,运往城里的农贸市场,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
谁也无法想象,就在几个月前,眼前的香葱种植地还是群众撂荒的土地,后寨村这个布依村寨也还是一个靠种植传统农业为支撑的穷村庄,“一无发展思路,二无固定致富产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短短三个月时间,后寨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一个产业种植的示范村,香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在村级公司的带领下,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后寨村香葱种植示范基地正式启动。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实施600亩,二期实施400亩,共计1000亩,600亩香葱种植基地,平均每天有300人务工,每年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700余万元,目前,已实现务工收入120万元,惠及农户243户,公司可盈利400余万元,贫困户可实现分红100余万元。后寨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得益于村级公司的成立。
城乡面貌大蜕变
过去的五年,普定坚持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黄织铁路、安普高速建成通车,织普高速、安六高铁、黄铺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新增通乡通村通组油路(水泥路)675.5公里,全县农村通油路(水泥路)里程1347.5公里,实现村村全覆盖。
城镇发展日新月异。新改扩建城市道路38.3公里,安普城市干道建成通车,安普城际公交和县城公交全线开通。县城建成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展至20平方公里,南北环线、波玉大道、兴业大道等道路拉开4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城镇化率41.67%。
美丽乡村多姿多彩。深入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建成37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出大美秀水、葡园沙湾、秀美百花、茶香朵贝、玫瑰金荷、荷香水井等一批黔中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醉美乡村”。
……
回望五年,普定县牢牢紧扣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城镇化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和方法日渐清晰,依山就势、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文化多元和城乡统筹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形象实现华丽蜕变。
走进普定县白岩新镇,一条条宽阔整齐的大道纵横交错,一处处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使白岩镇从5年前的一张白纸蝶变成“全国美丽宜居示范镇”,让当地人都为之震惊、眼前一亮。
在白岩新镇上,沿路看到很多特色鲜明房屋建筑,搬迁户安置楼已经交付使用,崭新的楼房让人感受到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街道周边新建的公园风景如画,健身场所和文化长廊更是让这里的文化气息倍增,沿街都是新改造的门市,十分漂亮,小城镇的有效实施带动了周边产业,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
普定,正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普惠于民,城乡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巨变之后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一座集生态宜居幸福之城跃然呈现。(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