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清晨8:30镇宁瀑乡蜡妺民族旅游工艺品公司的黄初芬刚刚上班,便怀着激动的心情问工友伍天念,“你昨晚回家看没看十九大的会议,我可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太好了,今后我们的日子还会更好。”众多工友们开始聊起十九大的报告来。“我对精准扶贫和文化惠民的政策感受最深,亲身感受到了政策的好处,我现在回简嘎乡的老家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而过去则要六七个小时。现在做木艺娃的工作也很满意,一月有二千多元还可照顾老人孩子,真的很幸福。”黄初芬一边干活一边说。

同样在贵州阿土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建档立卡贫困工人马正桃与工友韦国芬一样在聊着同样的话题。“你这月领了多少钱?”“1680元,老板还另外奖励了50元呢?”马正桃高兴地说。“这些年党的政策好啊,到工厂来上班真好,过去我们拿着辛辛苦苦做的蜡染手工布料去赶场,朝夕不包,现在要感谢政府的精准扶贫和文化惠民啊!”韦国芬回应道。近几年来,镇宁将文化惠民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将本土文化产业有机地与市场接轨,摸索出一条民族民间文化产业腾飞的新路,也为精准扶贫创造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党政重视 筑牢根基
镇宁自治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将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同安排同部署。镇宁宣传部文产办主任王峰告诉记者,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县里编制了《镇宁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5)》,为全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资金保障,每年将文化产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了镇宁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年2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初就已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共同推进各项公共文化建设工作。
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实现了194个村(居、社区)农家书屋全覆盖,开展了图书阅读推广和流动送书到农村图书室活动。仅今年共送流动图书7260册,读者达4.27万人次。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面,倡导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将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服务项目全部列入政府购买清单,有效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局面。创新工作思路,开创“书香镇宁”活动,举办主题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镇宁”“品味书香。爱上阅读”演讲比赛和“书香校园·明礼知耻”系列活动,营造了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投入近100万元打造大型民族歌舞诗画《甘跚布依》,《甘跚布依》在市、县两级成功演出后,8月19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醇美瀑乡·开放镇宁”非遗周末聚镇宁专场演出亮相贵阳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为观众带去了精彩的非遗文化“大餐”,向外界展示了镇宁非遗的独特魅力。

多点发力 欣欣向荣
镇宁全面实施“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储备文旅产业招商项目48个,精包装了大寨村布依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白马湖文化旅游主体公园项目、黄龙湖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开发项目,马厂飞行小镇开发项目等14个。精准招商,抓项目引进,多渠道、多形式赴外招商,加大项目推介和引进力度,全力推进项目洽谈、签约、落地。2016年引进文旅产业项目5个,签约总投资20.89亿元。
节庆活动是镇宁文旅产业的亮点。近年来,镇宁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升镇宁美誉度和知名度。连续举办十二届“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每年都吸引了上万名国内外长跑爱好者参与比赛。建成了中国(安顺)石材城,今年成功承办了第三届贵州(安顺)国际石材博览会暨第三届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2016·中国古村之友跑古村节”活动在高荡村举行,活动吸引了国内专业运动员、跑步爱好者和大批的游客,线上活动吸引了30万民众参与。今年5月,黔中报业“走进一百个美丽乡村”活动第六站在马鞍山举行,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徒步爱好者参与。此外,每年的“四月八”、“六月六”、“竹王节”等传统民族活动吸引了许多旅客,拉动了消费,带动了经济。
与时同时,镇宁还加快布依族、苗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高荡布依寨、蒙正苗寨等传统村落为主要载体,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以布依文化为纽带,高荡古村为核心,辐射扁担山“槽子”布依村寨,以布依族百越文化为主题,结合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宁布依文化产业聚集区,辐射带动其他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黄果树、龙宫旅游景区提供配套和延伸服务。

精准扶贫 收获幸福
镇宁自治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打好组合拳为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做出积极努力。
镇宁民宗局局长王云告诉记者,县民宗局在民族文化项目上,结合做好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工作要求,投入资金151万元用于建设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文化活动场、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争取上级资金143万元,支持民族贸易企业网点改造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扶持镇宁蜡妹民族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只“蜡妹”牌木艺系列彩娃生产线建设项目、镇宁夜郎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中心“贵州布依草编画”发展项目、镇宁自治县美的锦光蜡染厂布依蜡染、织锦手工艺品生产项目、镇宁自治县汉权民族工艺品厂年产50万套木制民族工艺品建设项目等传统手工艺企业。
镇宁妇联副主席王文涛告诉记者,镇宁妇联“锦绣计划项目自2013年启动,旨在促进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全面提升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就业,增加收入,让广大妇女把”指尖技巧“转变成”指尖经济“,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的创收脱贫模式。
”锦绣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妇女造就了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目前,全县从事手工业的妇女近3000人,企业手工产业年产值1000余万元。近两年已有200余名妇女参加了培训并实现了就近就业,带动了广大妇女脱贫。瀑乡蜡妹民族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美的锦光蜡染厂、蚩尤布依民族服饰、贵福民族工艺厂为代表的妇女手工产业企业先后多次获得省内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大奖,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商品出口广西、上海、湖南、北京、马来西亚等地,供不应求。
韦国琴是瀑乡蜡妺民族旅游工艺品公司的总经理,她从事民族工艺品工作已有17年,在她的企业工作的工人绝大多数是贫困妇女及贫困残疾人。伍天念在企业已工作了十余年,她说:”我很喜欢这个工作,老板就像亲人很关心我们,从当初每月几百元到现在二三千元,我从工作中找到了幸福。“贵州阿土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也是解决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总经理伍中烟说:”我的企业有55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7户,我有信心让这些贫困户跟着企业一起致富,企业发展了就要尽一些社会责任,多帮助需要帮的人,让她们通过劳动脱贫过上幸福生活。“韦国芬到企业工作已有一年,对现在的生活老人十分感叹,她说:”过去我们做些手工活拿到集市上卖,赚不了几个钱,而现在到工厂上班,工资按时发有保障,老板待人好,我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今年,该县的”镇宁石文化博览园“项目成功的申请到了贵州省2017年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专项资金。为了让贫困户从项目中受益,县里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资金的使用计划,明确贫困户在项目中的参与方式,强化项目的跟踪调度,从源头上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项目实施实现”两个快于“(即:实施”千村计划“的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所在县的平均速度,实施”千村计划“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快于所在村的平均速度)的工作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镇宁县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到2016年底,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单位430余个,从业人员万余人,从业人员月收入从1500元至5000元不等。记者从省文产办和省统计局反馈的信息获悉,2016年镇宁自治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5.20%,在全省十五个非经济强县中名列第一,文化惠民工程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脱贫,让广大群众通过劳动致富,让文化产业企业越办越好,走出了一条文化富民的发展之路。(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