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简嘎乡,有着“贵州小三亚”美誉的镇宁简嘎乡,温柔阳光洒在身上格外舒服。在这里,可见一条条脱贫公路四通八达,远处的桉树林绿悠悠一片,火龙果产业园里火龙长的正盛、生态蛋鸡养殖场一只只小鸡跑得正欢。看到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谁能想到,在一年前简嘎乡还被列为“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如此迅速的改变,简嘎乡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了扶贫产业的布局?

“扶贫攻坚,首先要知道该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简嘎乡党委书记饶思红告诉记者说,简嘎乡整体脱贫攻坚思路需跳出单纯“农”字思维,着眼全局系统谋划,闯出一条产业扶贫道路,让一系列好项目覆盖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补齐脱贫短板。
发展现代种植业 稳抓农业发展“牛鼻子”
“站在简嘎任何一个地方,环看四周,除了山还是山。”这是任何一位走进简嘎乡的访客对该乡的第一印象。
当地扶贫干部认为,贫困乡镇发展有“三极”:自然条件极差、贫困程度极深、发展潜力极低。
现实问题逼人。简嘎乡的农民,传统种植业代代延续相传。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传统农业不仅没有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还有一些土地撂荒了。饶思红坦言,简嘎乡选择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种植农业是被逼出来的思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地居多的区域,念好“山”字经,就是牵住了农业发展的“牛鼻子”。
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简嘎乡立足实际,把现代种植业作为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大力发展以速生桉树、蜂糖李、百香果、火龙果、三角梅、食用菌为主的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种植产业发展格局。
位于简嘎乡磨上村的古火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园中的火龙果长势正盛。据了解,该示范园占地700余亩,每亩政府补助7300元,可带动17户贫困户增收。项目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由磨上村合作社于2017年实施,通过“农户土地入股+园区就业”两种方式使农户增收致富。按照计划,简嘎乡今年将栽种火龙果3000亩,按照“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火龙果套种800亩菠萝已经完成。
在简嘎乡播西村大坝组,记者看到一个个食用菌培育大棚在冬日的阳光反射下格外刺眼。据了解,该项目属于简嘎乡食用菌种植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92万元,占地80亩,共有大棚100个,按1个大棚1户贫困户管理的方式,可解决100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据悉,在现代种植产业布局上,简嘎乡桉树种植目标3万亩,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今年规划种植15000亩,预计明年3月完成目标任务。在蜂糖李种植方面,全乡种植面积已达12500亩,预计明年3月将达到30000亩。另外,位于播西村的百香果、三角梅等种植产业项目目前正在实施中。

培优壮大现代畜牧业 拓宽农民致富路
在大力推进现代种植产业的同时,简嘎乡还大力发展生猪、鸡、鹅、牛等现代畜牧产业等其他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畜牧生产促进行业扶贫的优势,从政策措施、技术指导服务、企业对接帮扶和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有力地拓宽和推动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上月底刚出栏了600头猪,这样算下来我们很快就可以甩掉贫困的帽子了!”简嘎乡磨上村村民韦明勇骄傲地说。有了这些收入他就可以不用出去打工,而是在家乡当上“小老板”。
韦明勇1999年外出后一直在浙江务工,今年4月听说村里有了“养猪家庭农场”,这才结束这17年的奔波路。“是政府的养猪家庭农场项目让我告别了在外奔波打工的日子,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猪饲养1000头,年底就可以分红10万元以上,比在外面打工不稳定的收入好太多了。”韦明勇告诉记者说,今年年初听说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签订了“生猪代养”协议,就当起了“小老板”。
“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根本和‘摇钱树’。针对贫困户普遍缺资金、缺技术、没能力承担风险等现状,简嘎乡把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畜牧产业发展这个‘根’上。”饶思红说。
播西村纳骂生猪养殖基地位于播西村纳骂组,共有8个猪舍,占地200余亩,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政府用基金为合作社建养殖场,贫困户以特惠贷入股代养生猪。每个场存栏1000头,年可出栏2批,共16000头,可带动80户贫困户增收。
翁元村平卜组生态商品鹅养殖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运作,通过简嘎极贫乡子基金和贫困户“特惠贷”入股到简嘎乡翁元村这央合作社,由公司负责建造鹅棚,提供鹅苗、养殖饲料及统一管理服务,并负责贫困户的养殖和技能培训,贫困户经培训后符合条件可到养鹅基地务工,每户贫困户平均一人,到产业基地务工,平均月薪为2100元。该基地每3个月养殖1万羽,每年出栏4批次,共出栏4万羽。
针对养鸡具有“成本低、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简嘎乡通过1158模式实施养鸡项目:即1户贫困户建1个鸡舍,饲养500只鸡,实现年产值8万元。目前,该乡完成102个鸡舍建设,其中翁解村完成17个鸡舍建设,养跑上乌骨鸡鸡6000羽,第一批已经出栏1000羽,产值达到9万元。另外,在翁元村建设20个鸡舍,养殖蛋鸡10000只,每日产蛋数量达到9000枚左右。

培育新兴“绿色”产业 让贫困户“阳光”脱贫
借助简嘎乡“海拔低、光照足”的良好气候条件,让贫困地区农民变成“电老板”,是简嘎乡探索解决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解困的新路径——政府为贫困村免费安装家庭光伏电站,项目产权和发电收益全部归村里贫困户所有,从而让贫困户逐步脱贫。
11月29日,记者来到简嘎乡法绕村,只见公路旁的一片山坡在光伏板的反射下格外醒目。
据了解,法绕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位于法绕村法绕组,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运作,合作单位为中科利农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点装机规模为330kw,占地约7亩,总投资220万,其中中科利农公司投资120万,村集体出资100万。预计年发电量36万度,每度电补贴后综合收益0.85元,预计年发电收入30万元,项目预计为法绕村每年创造10万以上的集体收益。同时,全乡正在实施村光伏发电项目在全乡8个村覆盖,还计划动员200户、力争300户贫困户率先以“特惠贷”的形式利用自家屋顶实施建设,逐步全乡覆盖。
另外,简嘎乡采取“农旅结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低海拔副热带,全年无霜“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依托布依风情小镇和亚热带风情旅游项目建设,对河道沿线进行房屋立面、管网布局、街道风貌综合整治,建设村民活动中心、特色生态农业展示中心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山体公园、乡集镇的绿化亮化工程,打造以播西村为中心的布依古村落风情体验游和以岜怀为中心的亚热带冬季风情休闲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相比,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与乡村旅游项目被誉为‘造血式扶贫’模式,村民们一边享受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带来的收益,一边打开思路,接受新兴事物,巧用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产业,摘掉穷乡僻壤的旧帽子,奔向新农村生活。”简嘎乡党委副书记阮时方介绍说。(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