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搬进村“返乡创业”促脱贫——镇宁马厂镇“扶贫车间”打出“扶贫+创业”组合拳

2017-12-19 21:41:23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走进镇宁自治县马厂镇小河村扶贫车间,10余名工人在缝纫机旁忙碌,她们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眉宇间流露出劳动的充实和收获的喜悦。

“在家里要照顾三个小孩,出不了远门,只能在家种几亩地,赚不了几个钱。”农民罗朝芳说,有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个月收入两千多元。


“扶贫车间”的工人​

如今,在马厂镇,像罗朝芳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农村妇女已达100余人。

今年9月以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马厂镇整合农村及返乡劳动力和企业、政府多方力量,凝聚社会资源,推行“扶贫车间”精准扶贫方式,打出“扶贫+创业”组合拳,在安顺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帮助贫困农村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脱贫。


考察团参观学习​

“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参与体面劳动,凭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实现了‘扶贫不养懒汉’的扶贫宗旨。”镇宁自治县县委常委、马厂镇党委书记杨猛说。

“扶贫+创业”

开启“造血”扶贫模式

马厂镇位于镇宁自治县中西部,距县城29公里,总人口24963人。截止目前,全镇13个行政村中有9个贫困村,其中有3个深度贫困村,总贫困人口4553人。

“马厂镇多数贫困村,与贵州许多地方的贫困一样,恶劣的地理条件导致交通闭塞,物理空间上的闭塞导致人思想上的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思路,加上落后的农民本身缺乏资金与技术,自身发展后劲不足。”马厂镇扶贫干部对该镇贫困村的各种要素作了详细分析。


马厂镇“返乡创业扶贫车间”培训现场​

“人均耕地面积少,加上多山地,土地贫瘠,一直以来,大部分村民只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马厂镇组织委员潘璠告诉记者说,马厂镇大多数贫困村都存在耕地少的问题,这些贫困村40%以上的年轻人口都去外地打工谋生,村里剩下的留守妇女、老人、孩子居多,属典型的“空壳村”,只有春节时,才能感觉到村子里有点“人气”。

面对一穷二白的“空壳村”,要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马厂镇镇长汪波涛一语道破:打出“扶贫+创业”组合拳,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素,大力发展脱贫产业。


培训车间,工人们正在学习缝纫机​

近年来,经马厂镇党委政府多方调研,并多次赴浙江省义乌市实地考察,于今年8月与义乌市多家生产厂商达成加工饰品、挂件合作协议,把沿海城市企业的“生产车间”搬进马厂镇广大农村,聘用农村闲置的贫困人口及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帮助他们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村里‘扶贫车间’加工的饰品、挂件都是订单式的,浙江义乌的厂家需要什么,就通过快递发样品与加工材料过来,由马厂镇政府统筹组织工人按照样品和订单数量加工,加工好的成品再通过快递邮寄给厂家,一批订单就算完成,非常方便快捷。”据潘璠介绍,今年9月,马厂镇政府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帮扶资金30余万元,购置缝纫电车95台,分别在小河、茂良、上巴地、凡其村等四个村设置了带动示范点。

释放红利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12月13日,走进马厂镇小河村村委的返乡创业扶贫车间,十余名农村妇女坐在缝纫机电车旁忙活着,运作的缝纫电车发出的“哒哒”声响,萦绕着整个车间。

“比以前一天在家闲着没事做好多了,如今在村里不仅可以打工挣钱,还可以照顾好娃娃读书。”在车间,身着布依民族服饰的农民罗朝芳一边做着手工告诉记者说,她今年9月参加了马厂镇政府组织的缝纫电车培训,通过短暂的一个月培训,10月正式上岗,11月份她上班24天共挣到了2100元工资。

“一天能加工200余个,每天的收入大概有60元多元。”在马厂镇街上的一个示范点,来自凡其村36岁的妇女吴学飞告诉记者说,这是她上班的第10天,平时因需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没能外出打工,全家靠种植家里的两亩亩农田为生,因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这次听说在家门就能打工挣钱,她第一时间就在村委报了名。


生产车间​

自今年9月试运行以来,马厂镇返乡创业扶贫车间已累计生产货品45万余件,毛利润达到18万元,为确保工人收益最大化,马厂镇返乡创业扶贫车间净收益的80%作为工资发放给车间员工,剩余的20%作为车间发展、物流、耗材购买等运作成本。

“工人月平均工资可得1500元,最高的每月能拿到2500元。”潘璠介绍,全镇“扶贫车间”生产顺利,农民的积极性很高,目前,“返乡创业扶贫车间”已直接带动劳动就业超过100人,其中贫困人口21人。

为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镇政府专门邀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技师、专家对劳动力闲置人员举办缝纫电车培训班,全镇已举办2期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00余人。

走进位于马厂镇政府办公大楼斜对面的缝纫电车培训现场,五六十名妇女坐在缝纫机电车前,双手不停地拾掇着手中的布料。

“农忙时在家里可种田,农闲时到扶贫车间打工。种田有收入,打工有工资,肯定愿意干。”在培训现场,来自马厂镇吴官村的贫困户徐忠芹说,今天是她参加培训的第一天。自村干部在村里宣传“扶贫车间”的培训后,她就约起村里的几名妇女一起报了名。“我希望能通过在家门打工改变现在的穷日子。”

拓宽农村就业空间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杨猛说:“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是振兴乡村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一次尝试与探索,不仅解决‘空壳村’问题,还进一步激发了农村活力,拓宽农村就业空间,实现共同脱贫致富。”

“购买一台缝纫机电车只需2000多块前,我只需要再努力干上一个月,就能挣到钱买一台属自己的缝纫机,在家就可以接单挣钱了。”村民罗朝芳说,购买一台缝纫机电车价格不贵,普通农民都可以接受,她与家里的人商量,在掌握加工技术后,愿意开个小作坊自己单干。

据了解,在镇政府设置的“扶贫车间”示范带动下,目前,全镇已发展农户小作坊四个,这些小作坊由农户自己购买缝纫电车,自行招工,自我管理,通过与镇政府签订订单合作,进行加工代生产。

“这些小作坊生产货物已达10万件,毛利润达4万元。”据潘璠介绍,为进一步拓宽农村就业空间,镇政府决定通过平台公司再引进一批缝纫电车,争取“返乡创业扶贫车间”示范点全镇各行政村全覆盖,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加入到扶贫就业队伍中来。

12月13日,马厂镇的“返乡创业扶贫车间”迎来第一批来自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的考察学习团。

“‘扶贫车间’的建立,扶贫模式从‘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在拓宽就业渠道、帮助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稳固流动人口,形成老人有人照顾,孩子有人陪伴的和美氛围。”考察学习团成员之一、顶云街道办党工委挂职副书记蒋海洋评价说,以业促脱贫的模式值得学习与推广,他们将在关岭顶云街道设置试点。

“缝纫机轮子一转,致富就来了。在家就业,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既一定程度解决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问题,也承担着帮助农村留守人员就业的任务,无形中可以减少了许多社会问题。”另一名学习团成员李昊评价说。(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