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0日,走进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新发村鸡场组,冬日的暖阳,照射在草莓种植塑料大棚上,反射的阳光格外刺眼,一旁的蔬菜种植地里,成片的大白菜长势正旺,农家山庄前面的水塘边,静坐着三五个垂钓者,悠闲地钓着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崭新的农村田园景象。

新发村是曾经的二类贫困村。一年前,在新农村的改革号角声中,新发村积极推广践行“塘约经验”,实施“抱团发展、合股联营”发展模式,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新发村走上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
强化基层组织 抱团发展
“当村支书10多年,心中最大的遗憾是一直未能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今年45岁的张贤是在新发村作了10多年的村支书,拥有大专文凭,是该村文凭最高村干部,近些年,通过勤劳持家,发展生猪养殖业,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不仅建了新房,家里还买起了汽车。
“作为村干部,一个人富不算什么,带领全村人一起富,才算真本事。”张贤说,带领全村人一起走向致富路是新发村村支两委干部们的共同愿望。
据新发村村民张粹麟告诉记者说,村里传统种植业代代延续相传,土壤稀薄,农民广种薄收,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谋生,许多土地慢慢被搁荒,村里一年到头,就春节前后几天有点生气。
“村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养殖与种植产业,个别村民也在搞,但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小打小闹不成规模,加之各自为阵,其他村民抱着观望态度,带动效果不明显。”张贤表示,农民本身的思想局限性,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扶人要先扶志。如何让贫困群众在精神上立起来,是张贤等村干部最先考虑的事。
通过参加双龙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到平坝塘约村学习后,张贤等村干部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组织群众一起干,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2016年6月22日,新发村鸡场组最先示范践行“塘约经验”,成立“镇宁自治县水香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之初并不顺利,尤其在流转土地时遭到许多群众反对。” 张贤说,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命根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村支两委干部及合作社其他理事会成员立刻分头行动起来,走家串户,敲开一户又一户村民的大门,与村民促膝交谈,把群众工作做细,为解除群众对“土地改没了”的顾虑,村支两委在村里组织开展了“土地确权”工作,明晰了农民土地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
做透了村民思想工作,夯实了群众基础。目前,在新发村鸡场组,用土地或资金参与合作社抱团发展的村民已达100%。

整合农村资源 引领转型
“整合村里的土地资源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发展致富产业,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张贤很清楚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新发村选择最先在农村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村支两委决定带领村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告别传统的农业种植,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最先示范带动的新发村鸡场组已流转整合土地资源达800亩余亩。
新发村离安顺高速西出口仅1.5公里,离龙宫景区也仅1.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村前拥有天然的河流,自然风光好,旅游的开发潜力大。
在产业布局上,新发村决定采取“农旅结合”发展模式,今年以来,村里合作社在整合的土地上已经种植薰衣草50亩,菊花30亩,桃树100亩,油牡丹200亩,种植的60亩蔬菜正在陆续上市,另外30亩大棚草莓预计在下个月成熟上市。
在整合村民土地资源的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整合资金资源,建议村民将闲置的资金入股,目前,新发村鸡场组80%的村民参入了现金入股,合作社入股资金已接近300万元。
通过资金整合,今年来,为进一步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社沿着村前的溪流开挖五个钓鱼水塘,并在村前搭建了“农家乐”,目前均已正常营业。
为拓宽旅游服务项目,增加乡村旅游服务新体验,在双龙山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合作社整合社会资源,目前已与镇宁生态种养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土地入股,在村里打造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园,该生态园已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建成。
“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成功,让新发村从传统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跨越转型。”张贤说,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新发村正在向吃、住、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华丽变身。

激发内生动力 催生红利
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新发村鸡场组的大棚草莓种植基地,看到许多草莓已经长成了型,有些在冬日阳光照射下已有显出红润。
“村里种植的大棚草莓下个月就要上市,一斤草莓按5元钱1斤,一亩地的产值也是原来种植水稻产值的10倍。”张贤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的土地产业价值明显提高。
“就拿村里种植的薰衣草来说,除了开花本身具备的观赏价值,每亩的产值至少有5000元。”土地整合发展,带来直接的是产业经济收益,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张虎舟向着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在以前种植玉米时,一亩产值不会超过1000元。
产业的发展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也调动了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据张贤介绍,新发村鸡场组贫困户胡光志,祖上留下8亩地,辛苦耕种一年,完全可以支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为此他拒绝加入合作社,后来在村干部的说服下,流转4亩地给合作社,剩下的四亩地自己耕种。合作社整合土地发展产业时,胡光志在合租社里务工,他帮助社里犁地,母亲与妻子在地里搞种植,在冬季农忙种植时,一家三口两个月的劳务工资加起来接近12000元,这已能抵上他们原来种植8亩地一年的收入,尝到了甜头,胡光志主动把剩下的4亩地也入股的合作社。
精准扶贫户张粹闲,今年60岁,患有先天性残疾,干不了重活,家里的五亩地搁荒。靠领着低保为生。如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一年能拿到4000元的土地租金,村委还专为他在合作社找了一个打扫卫生的轻松活,一个月1000元的收入。
“原来靠低保为生,现在自己能养活自己,让农民活得的更有尊严。”张贤说,这些农民的收入,不仅仅只是务工劳务收入,每年他们还会参与合作社收益分红,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多了。(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上一篇:
平坝:实现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全覆盖
2017-12-21
下一篇:
安顺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双贯标”工作通过住建部验收实现住房公积金提取...
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