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温暖的太阳普照大地,12月19日记者来到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只见村民们有说有笑的正在开垦出的荒山上按照要求打坑准备种刺梨。“主任,你看我这个挖得可以不?”“保持间隔距离,注意深度。”

为了利用闲置资源提高效率,沙营镇纸厂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把村民的荒山流转到合作社进行集中管理,目前已流转2400亩荒山,将发展刺梨、饲草种植,同时在刺梨地里套种芋头以短养长,对此村民们积极性高涨,每天“打卡上班”准时来到山上劳作,为了节约时间,都把午饭带到了山上吃。
记者了解,全村共751户,总人口3510人的纸厂村距镇政府4.5公里,该村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仅15%,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214户861人。“因为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一年种的粮食吃不饱肚子,村里年轻点的都出门去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年老体柔的老人和孩子,很多山高的地方,种点包谷都难得背下山,时间久了就没人愿意去种成了荒山,最短的荒了几年,最长的也快荒了20年。”村主任李孝华这样告诉记者。
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缺乏产业引领的纸厂村,山体陡峭又不利于耕种。大部分的土地因交通不利,离家较远导致种植成本过高。每年春节过后打工村民一走,村里留下的2000人不到,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下的老幼群体过多,对偏远地区的土地就耕种不了。加上传统的农业模式,产量低、收益小,村民难以维持生计。如何带领村民走出困境?还得发展产业。今年4月,该村成立合作社,村干部们把眼光投向了村里一个个荒山,结合实际求发展:种刺梨,种饲草。
“我们计划流转2000亩荒山土地,目前已开垦了1千多亩,即将栽下2000棵刺梨苗。你看,好的土地我们拿来种蔬菜大概有200亩,薄的地就规划种植刺梨和饲草”指着对面山下一片刚冒出嫩绿的地里,李孝华告诉记者因种蔬菜时节已晚,目前先种一茬饲草,等过出年去就种蔬菜。
在已除过荒草的山坡上,一群妇女正在奋力的挖着刺梨坑。村民万东兰今天是一个人上山干活,平时还有丈夫与她一起。万东兰告诉记者,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平常只能靠丈夫在外打零工挣钱养家。自从到村里合作社务工,两口子一起干活,一个月最高时候拿到7000多元,每个月平均也能拿到6千元。“现在娃儿上学也不那么愁了”万东兰这样说。
村民秦正友,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得到了政府的危房补助,9月份回家来建好新房后就没再出门打工。“是我们村干部动员我留下来的,在外打工挣不了多少钱还照顾不了老人管不了娃儿,老父亲生病了还拿不出钱看病,现留下来在村里干每个月能挣到3000元,一家人在一起日子好过呀” 秦正友告诉记者,他再不出门打工了,就一心一意的跟着村里干,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李孝华为记者介绍,种植饲草和刺梨对土地的平整度、肥沃度等要求不高生命力强,同时结合沙营镇发展的“五户联保”“关岭牛”产业和当前刺梨经济市场持续走俏的需求,种植饲草和刺梨成为必然趋势,纸厂村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闲置资源的利用价值,再是整合劳动力,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参与种植饲草和刺梨,并按照每天不低于70元的工资发放。目前合作社发放给村民的务工费已近十万元,每天平均有50人次参与产业种植和管理。
在纸厂村委办公室里,一张“作战图”占满了一面墙,各村组的具体位置、要发展的产业项目一目了然。记者了解,该村除了发展刺梨和饲草的种植,还规划了1500的桐子产业,全村关岭牛养殖已达600余头。明年3月将建一个能养400头牛的大型养殖场,还将组织村民发展土鸡和土鸭养殖。
“目前村里已建了6.3公里的机耕道,产业基本都布了上去,下一步我们还要动员更多的外出务工村民回来共同发展,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与村干部们一起带着村民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路,在李孝华的言语中充满了希望。(赵康 记者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 李隽)
上一篇:
开发区“献礼十九大·共筑中国梦”活动送文艺到社区
2017-12-24
下一篇:
平坝区高寨村金刺梨山庄巾帼农家乐入选“全国巾帼示范农家乐”
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