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新年伊始,贵州阿土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省外的定单纷至沓来,厂房内一派繁忙,1月12日晚上9点多钟,工人们还在忙着手工织布,她们已连续加班了几天。建档立卡贫困工人马正桃与工友韦国芬一边干活一边说:“年前货催得紧,多加班我们也多一点收入,春节好给孩子们买好吃的。”公司总经理伍中烟一面忙着接电话一面指挥着工人现场打包。
镇宁瀑乡蜡妺民族旅游工艺品公司内一派欣欣向荣,工人们正忙着加工民族娃,为新年第一批定单作准备。公司总经理韦国琴告诉记者,她从事民族工艺品工作已有17年,在她企业工作的工人绝大多数是贫困妇女及贫困残疾人。
近年来,我市“锦绣计划”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妇女手工人才培训,拓展妇女手工产品市场,扶持手工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旅游文化市场,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利用展赛搭建妇女发展平台,很好地服务了脱贫攻坚大局,在同步小康进程中彰显了“锦绣”之力,为助力妇女“巧手”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政策扶持 培育壮大旅游文化市场
为了培育壮大旅游文化市场,我市用好扶持政策,支持妇女特色手工微型企业发展。召开全市2017年扶持微型企业工作部署会,提出推动微型企业发展的思路,对涉及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行动创办的符合扶持条件的微型企业,优先享受3个15万扶持政策给予扶持。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资金支持,促进妇女手工产业发展壮大。截止目前,我市获得8个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授权销售点,获得扶持资金80万元;市工信委向上级争取了黄果树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黄果树旅游商品创新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和西秀区杨婷婷蜡染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项目专项资金225万元;市科技局争取了省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型种子企业培育、省市科技合作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等科技计划项目8项,争取科技引导资金480万元,支持蜡染工艺技术创新、十字绣技术进步等特色手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市妇联争取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基地、锦绣计划妇女手工销售展示和提升等项目74万元;市民宗委争取得到中央、省级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资金141万元,扶持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涉及25个项目等。
加大技能培训 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传承
我市将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纳入2017年安顺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加大绣娘的培训力度,提升绣娘的手工技能水平,发展壮大绣娘队伍。锦绣计划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积极整合资源,开展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市妇联开展“锦绣计划”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培训绣娘576人;市扶贫办开展以蜡染、刺绣为主的“锦绣女”培训,培训248人;市民宗委开展蜡染绘画技能、民族刺绣、苗族银饰制作、竹编技艺等民族工艺人才培训,培训449人;技能培训让一批创业女能手、致富女强人从幕后走到台前,带领着更多的贫困妇女姐妹增加收入、传承传统工艺,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学习,提升传承人设计能力和水平。推荐杨婷婷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自贡扎染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黄玲、王国英、莫宗艳等13名女性非遗传承人到东华大学、贵州省师范大学等学习,组织70余名女性传承人参加贵州省首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学习培训,组织市蜡染协会及部分企业到黔西南州贞丰县进行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创意研发工作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传承人创意设计水平、制作水平和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让非遗传承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增强传承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邀请了中国休闲用品工业协会曾会师理事长一行对我市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创意研发从全国的层面更好的把握和推介安顺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创意研发进行了指导。
搭建宣传平台 展示精美妇女手工产品
为进一步提升从业妇女的技能和水平,更好推动妇女民族手工产业的发展,市妇联、市民宗委、安顺蜡染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017年安顺市“锦绣计划”脱贫攻坚妇女民族特色手工技能大比武活动,活动中第五届贵州·台湾经贸合作恳谈会观摩团参观画蜡、刺绣手工技能比赛以及屯堡人制作丝头系腰手工技艺、布依族妇女织布手工技艺等,对宣传、展示、推介安顺特色文化、妇女手工精湛技艺、精美特色产品增色添彩。我市举办了“安顺工匠”技能竞赛活动,活动主要分为蜡染蜡画、雕刻(含木雕、石雕、玉雕、竹雕、牛角雕)、挑花刺绣及民族服饰、综合(银器、民族木娃、布娃、剪纸、藤、竹编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四大类别,评出安顺工匠35名。选送12名绣娘参加“对话锦绣 巧手脱贫”妇女手工技能大赛,刺绣选手王朝娅、罗天琴分别荣获刺绣类二等奖和三等奖,蜡染选手杨婷婷、杨兰、伍琴荣获蜡染类三等奖,其余5名蜡染选手和2名刺绣选手均荣获优秀奖,安顺市妇联获优秀组织奖。2017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评比推选出5位美术工艺大师、10家企业参加展会。在黄果树景区召开的全省旅游商品产业化推广会暨“民博会”黄果树授权网点揭牌仪式,展示了200多家企业10000多件风格各异的旅游商品,塑造安顺市旅游商品品牌。
抓好品牌创新 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形象
围绕安顺特色优势手工产业,把品牌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大品牌培育、创建、推广的工作力度,推出安顺特色本地品牌。鼓励手工企业利用安顺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设计、研发、制作手工产品,为手工企业推荐人才、绣娘,支持企业抱团发展。如:关岭格子花公司正在与香港知名设计师合作,设计研发传统工艺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的服装、床上用品、鞋、包、小熊布偶等新产品;贵州锦绣黔中公司与广州优丝尚皮具公司合作,研发深受大众喜爱的手提包、背包、公文包等;西秀区多家知名企业联合组建“秀商联盟”,通过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将“塑造品牌安顺新形象,构建品牌安顺新格局”,提升“秀商”品牌商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弘扬蜡染文化,做好安顺蜡染文化传播和传承,推广安顺蜡染品牌。市妇联积极与市蜡染公司沟通对接,支持安顺市蜡染公司做好“安蜡”商标及产品研发工作,举办“千年之约·携手安蜡”LOGO征集大赛,注册“安蜡”LOGO和商标标识。积极打造安顺“黔绣”、“黔艺”、“黔织”等品牌,推动形成安顺民族民间手工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手工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市已成功推出“安蜡”、“东方蜡染”、“关岭格子花”、“锦绣黔中”、“辣妹布娃娃”等品牌,2017年前10月,我市蜡染及民族民间工艺品实现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工业增加值0.498亿元。目前,贫困妇女占未脱贫人口的46%左右,通过居家就业、手工劳动,贫困妇女实现收入增加3000余元。
打造文农旅综合体 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我市积极推进“锦绣计划”与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相融合发展,推进妇女手工业发展,促进文农旅一体发展。打造手工展示展销体验场馆,改进提升山里江南蜡染体验馆和绣楼、天龙屯堡景区的东方蜡染天龙非遗体验馆等手工展示展销体验场馆建设,在西秀区苗岭屯堡古镇打造出“锦绣一条街”,建“安顺蜡染传习馆”,把手工产品的生产、销售、体验与旅游景区的建设相结合,打造购物、体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产业综合体,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展“特色商品进景区、进车站、进酒店”等活动,促进妇女手工产品向文化旅游商品转化。
镇宁加快布依族、苗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以高荡布依寨、蒙正苗寨等传统村落为主要载体,开展乡村文化旅游。以布依文化为纽带,高荡古村为核心,辐射扁担山“槽子”布依村寨,以布依族百越文化为主题,结合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宁布依文化产业聚集区,辐射带动其他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黄果树、龙宫旅游景区提供配套和延伸服务。
镇宁瀑乡蜡妺民族旅游工艺品公司的伍天念在企业已工作了十余年,她说:”我很喜欢这个工作,老板就像亲人很关心我们,从当初每月几百元到现在二三千元,我从工作中找到了幸福。”贵州阿土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是解决贫困妇女就业的企业,总经理伍中烟说:”企业有55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7户,我有信心让这些贫困户跟着企业一起致富,企业发展了就要尽社会责任,让贫困妇女通过劳动脱贫过上幸福生活。”韦国芬到企业工作已有一年,对现在的生活老人十分感叹,她说:”我现在到工厂上班,工资1600多元按时发有保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锦绣计划”促进了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让广大妇女把“指尖技巧”转变成“指尖经济”,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走出了一条“锦绣”富民的发展之路。(舒丹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