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贫困并不可怕,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只要敢想肯做,不等不靠,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这是普定县猴场乡猛舟村贫困户李迪脱贫的信念。
病魔夺走亲情带来贫困
时值深冬,记者来到猛舟村,看到在猛舟村无公害辣椒种植基地旁山坡上,李迪正在放羊。
“2013年以前李迪在外打工,凭着一手不错的建筑技术和吃苦耐劳的韧劲,在外承包小工程做,每个月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虽然除去全家人的用费所剩无几,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猴场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
2013年底,李迪的弟弟李泽在江苏务工时被检查出有脑瘤,在当地治疗时花了不少钱。
李迪的父母清楚这个病治愈的机会渺茫,不愿让李迪因此被拖累,于是提出让李泽回家放弃治疗。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钱没了可以再挣,我不想留下一辈子的遗憾!”李迪坚定地否决这个意见。
可是在2014年底,李泽还是离开了人世。为此李迪一家也背负了16万多元的债务,被列入了贫困系统。
“我不后悔我当时的决定,贫困只是一时的,我相信只要勤劳点,我家还能过上好日子。”李迪说道。
逆境寻求出路 创业遇荆棘
李迪没有因为家庭遭受的不幸而怨天尤人,开始寻找脱贫的路子。
2015年,经过不断地探索,李迪看准了一条生财之道--养鸡。
抱着雄心壮志,李迪四处筹集了几万元,买进了300只野鸡、300只土鸡开始养殖。“当时我想,如果顺利至少一年有4万元的利润。”但是现实不如人意,李迪的脱贫梦想才刚刚上路,问题就来了。
因为是第一次养殖,缺乏技术和经验,鸡苗引进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李迪通过在网络、书籍查寻,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请教,找寻原因,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鸡苗已经死了三分之一。
李迪没有放弃,悉心照顾自己仅存的鸡苗,眼看生鸡就可以出栏了,一场价格风暴又给了李迪沉重的打击。
随着生鸡市场的不断低迷,生鸡价格也直线下降,那时每只鸡的售价比市场景气时跌了30多元。
发展种养产业 带动村民致富
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让李迪放弃,他再次总结经验,重拾信心。
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李迪因地制宜,开始在自家田地里进行山羊养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到2017年共养殖136头山羊,以18元每斤向安顺专业屠宰场销售,目前已卖出60多头,收入已超十万元。
还清债务,有了存款,李迪有了新的规划。2017年初,李迪在村级公司支持下,依托猴场乡滚动发展资金及特惠贷资金共计10万元,再自筹2万元,与同村三个返乡农民工一同创办了普定县红太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辣椒种植。
“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我知道发展种植业不能一个人单打独斗。”在发展辣椒种植产业时,李迪积极与织金县玉水玉园绿色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提供辣椒种子并提供技术支撑,辣椒成熟后,以保底价5毛回收。
2017年辣椒产业大丰收,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如今,作为猛舟村主导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当地40余户村民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参与产业分红,同时带动20余户散户在自有土地参与辣椒种植,并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辣椒产业辐射带动全村140余人就业。
“不仅我自己脱贫还要带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李迪说。
“我家有一亩多土地以前都是种玉米,每年没啥收入,现在跟着合作社全都种上辣椒,比种玉米收入翻了几翻,日子越过越好。”60多岁的潘胜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正在基地里给葱苗除草洒水的村民杨庭敏也告诉记者:“自从基地建好我就来这务工,除草、洒水、栽苗,一天七八十,一年也有几万元。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过得也开心。”
“李迪通过一年的努力,不仅实现自己的脱贫,还带动了猛舟村43户的贫困户在基地里务工,今年务工收入达到了35万元,平均每户人家增收是5000元以上,另外5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入股了合作社,这一年中最高有上万元的收入。”猛舟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莉说。
“李迪是我们猛舟村的骄傲,正值返乡过春节之际,我希望能传递他这种‘勤劳脱贫致富’的正能量,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脱贫攻坚的浪潮中来,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黄莉告诉记者。(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