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月29日,如絮冬雪飘扬,气温低破零度,黔中大地寒气袭人。在普定县黄桶街道办后寨村香葱基地上,50余名当地农民正进行拔葱、去泥、洗葱、装车……一副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繁忙劳动场景。
地里劳作
谁能想到,这个半年前还大面积种植玉米、水稻的地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立足地理区位优势,通过发展香葱产业,迅速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的路子,一跃成为全市香葱大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该村香葱基地已累计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香葱600余亩,惠及农户243户,解决当地农民就业300余人,预计到2018年底,生产规模将达到1200亩,实现优质香葱年产量1万吨,年产值达6千万元。
这是近年来安顺市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安顺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紧紧围绕打好脱贫攻坚春秋两季攻势,扎实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农产品实现“泉涌”发展,我市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劳作的农民
突出问题导向调优结构
安顺曾是传统农业大市,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安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农业经济效益偏低,农业产品的特色优势有待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支撑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的比较优势,是安顺市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大面积减少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改种其它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成为安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市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精心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干货”多、针对性强的农业产业布局政策文件。
2017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并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以“关岭牛”“火龙果”“红芯薯”“金刺梨”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安顺市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安顺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等五个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
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去年以来,安顺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产业发展重心放在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蔬菜、特色精品水果、生态优质茶叶、特色道地药材、特色优质粮食、特色生态畜牧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85.0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97.67万亩、生态优质茶全市发展到75万亩、特色道地药材发展到53万亩、特色优质粮食发展到41.8万亩、生态畜牧业全市出栏生猪118万头,出栏牛11万头,出栏羊6.8万只,出栏家禽1110万羽。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种植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存在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企业在贫困地区的投资积极性不高,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也有限。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我市注重加强对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去年,全市农委系统落实中央、省、市涉农项目资金共计1.77亿元,累计审批扶贫产业子基金达45.76亿元,完成投放项目51个,投放资金11.52亿元,同时成立安顺市178个深度贫困村扶贫产业子基金种养殖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1.78亿元,有效支持了我市生态生猪、林下生态鸡(蛋)、关岭牛、食用菌、金刺梨、韭黄、朵贝茶、黄果树柑橘特色种养殖扶贫项目,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有序推进。
香葱产业
坚持效益导向调强产业
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要规避市场风险,一旦方向选择失误,产业受挫,贫困户也会蒙受损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安顺始终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优先为导向。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安顺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去年以来,我市扩大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规模,全力打造黔中百万亩特色生态蔬菜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横一纵”两大蔬菜产业带以及低热河谷地区冬春蔬菜产业带、高海拔地区夏秋蔬菜产业带和特色蔬菜产业带。
重点建设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茶产业带、海拔在1200米左右的名优茶产业带和海拔在800米左右的低热早春茶产业带。
推进火龙果、金刺梨、蜂糖李、梭筛桃等精品水果基地建设,调整水果生产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势水果和特色水果种植规模。
狠抓山药、山银花、吉祥草、桔梗、半夏、薏仁米、生姜、山苍子、绞股蓝、花椒、连钱草、瓜子金等12种大宗特色药材基地建设,大力开发苗药、黔药产品。
继续实施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三大计划”即“关岭牛振兴计划、蛋禽倍增计划、生猪提升计划”。
围绕园区示范引领抓基地建设。2017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6个,总数达34个,2017年全市省级农业园区完成产值160亿元、销售收入140亿元,86个乡级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平稳推进,实现了乡乡镇镇农业园区全覆盖、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覆盖。
围绕企业带动提升全产业链质量。通过深入推进农工、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857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4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全年预计达132亿元,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747家。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
我市通过围绕“农超对接”,切实抓好产品销售,并积极开展农产品“泉涌”行动,全力推动“安货出山”,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遇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多举措开展“农超对接”工作。
同时,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建成6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及普定电商一条街,建立贵农网、邮政、淘宝、京东等各类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500多个;借助贵农网、淘宝、京东、邮政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注册的中小企业户达630余户,有力地推进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近一年来,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近6亿元,其中线上农产品交易额1亿多元。
驱动创新导向调活机制
“以前南山村是以种水稻和玉米为主,村集体年收入还不到40万元,村民生活艰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流,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我村引进新技术新设施,大力发展‘短平快’的蔬菜产业,特别是错峰蔬菜,现在年收入已达300多万元,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增收致富。”安顺市开发区南山村村干部、东南合作社负责人齐维贤介绍道。
据了解,南山村东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7月成立,通过“三权”促“三变”改革后,流转土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目前,核心区规划800亩,其中蔬菜种植区450亩,蔬菜采摘体验区100亩,采摘果园200亩,水培蔬菜、牙苗菜种植区30亩,其他配套设施20亩,辐射带动南山片区种植蔬菜2200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市通过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新模式,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生产基地,不断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截至目前,我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622个、家庭农场125个,分别较上年底的2699个、97个增加923个、2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7家,其中省级61家、国家级2家。
与此同时,我市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继续深化“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通过深化“三权”促“三变”改革,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有效助推了“泉涌”工程的实施。
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1.9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652个,占总数的65%,大坝村、塘约村、大黑村、莲花村等一批新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幸福村。
此外,安顺还充分推广“塘约经验”,尽快建成一批利益联结紧、运营模式新、贫困群众参与面广的改革试点,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达到富帮穷、穷帮穷、共同致富的目的。
截至目前,全市1007个行政村中有788个村推广了“塘约经验”,占行政村总数的78%。
同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实测面积380.95万亩,占国土二调面积423.26万亩的90%,占二轮延包面积147.54万亩的258.2%。
机制的进一步“活”起来,为农业产业的深化调整提供了有效保障,为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