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夜郎洞村:党建引领“摘穷帽”

2018-02-07 10:45:55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的夜郎洞村蔬菜基地,一条条机耕道四通八达,塑料薄膜下的蔬菜长得正旺,农民们忙着给地里的蔬菜施肥,一片火热的农忙景象。

谁能想到,眼前的蔬菜基地,在半年前还是一个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贫瘠山谷,2017年下半年以来,在扁担山镇党委、政府及市委组织部同步小康工作组的帮扶下,原来的泥泞小道建成了水泥机耕道,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块块闲置的土地种上了高效益的蔬菜。

据当地的农民介绍,这个昔日贫瘠的山谷现在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云梦谷”,目前,夜郎洞村村支两委正带着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将它打造成一个“农旅结合”的休闲欢乐谷,“云梦谷”寄托着夜郎洞村1000多群众的“致富梦”。

夜郎洞村,当地人称之为夜郎古村,位于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夜郎洞名胜风景区,传说这里是夜郎王建都、居住、生活过的地方而得名。这里,亦是布依民族“三月三”、“六月六”的发源地。

夜郎洞村四处环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耕地少,且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该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制约着夜郎洞村的农业经济发展。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喝水,村干部们一直想着怎么充分利用村里现有的土地资源,既能带动村民们致富,还能促进村里经济的长期发展。”夜郎洞村村主任杨天朝说,一直以来,依托夜郎洞村现有土地资源发展产业创造财富虽然成为村支两委的共识,但“产业”文章如何做,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们没有明确思路,村里缺少一支强有力的产业发展队伍。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要看领头羊。”2017年以来,在扁担山镇党委、政府及市委组织部同步小康工作组的帮扶下,夜郎洞村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注重从致富能手中选拔优秀人才,组建村干部队伍。

队伍组建好了,夜郎洞村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发展致富产业,而是注重村干部素质提升与乡风治理。

在镇党委、政府指导及市委组织部同步小康工作组的组织下,多次组织外出学习团先后到大坝村、塘约村、小河湾村、六枝温泉小镇、丁旗马鞍山温室大棚、大山镇龙井村龙虾养殖基地、龙宫荷花种植基地及西秀区杨武乡等地深入学习产业发展、党建扶贫、村建管理等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同时,在同步小康工作组的引导下,村里不定期组织线下思想教育活动,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同时借用网络、微信平台等线上方式宣传村级日常工作、乡风民约,进一步规范村民行为准则。

夜郎洞村乡风好、人心齐,就是最大的财富和优势。2017年7月,夜郎洞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筹备成立,合作社章程规定,合作社隶属于全体村民,村民在合作社的持有股份率始终保持80%以上,其中村集体占10%,建档立卡贫困户占20%。

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2017年,夜郎洞村合作社通过产业扶贫,招商引资,帮扶创业等运作模式,公路沿线种植500亩白香果,改造荒山种植800亩精品水果,同时流转了186亩土地作为绿色蔬菜扶贫种植产业基地,有效地带动了新利组和上硐组农户共计38户,其中贫困户18户;解决务工人数28人,其中贫困人口17人,每人平均月收入782元,农户收入同比2016年增长60个百分点。

至2017年年底,夜郎洞村在扁担山镇的11个行政村中,率先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夜郎洞村合作社还专门成立志愿服务队,义务为村贫困户排忧解难。

夜郎洞村新利组的农民杨廷瑞,患有智障病,房子未粉刷常年漏水,透风,最后由村级合作社志愿服务队组织工程部无偿提供水泥沙子,社员自愿参与的形式,给杨廷瑞粉刷好墙壁。

夜郎洞村戈机组低保贫困户杨永修,儿子杨远飞患有尿毒症,儿媳王妹妮患有癫痫症,全家几乎丧失劳动力,合作社志愿服务队又为他家在网上筹资,在短短的20多天,共筹得资金1.2万多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夜郎洞村的夜郎洞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夜郎洞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利用夜郎洞村固有的夜郎文化,布依族传统文化和红土坡文化,闯出一条既有乡愁,又有诗和远方的农村山地生态旅游线路。”夜郎洞村副主任、村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杨兴旺介绍,村支两委下一步发展目标,既要带动全村脱贫,又要寻找出一条属于夜郎洞村自己的“农旅结合”特色之路。(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石江寒)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