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人勤春来早。2月8日,记者走进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一栋栋小楼房前灯笼高挂,村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聚在一起,欢喜地闲聊着。
55岁的黄光学刚从山上原居住处的纳磨村移民1组采摘回来,新居离老寨有4公里路程,搬迁到山下后,他把宅基地变成了蔬菜园。
“我们的土地都在山上,虽然搬迁到交通方便环境较好的山下公路边,但山上的土地还耕种着。”黄光学说,他和老伴在家,负责上山种蔬菜,25岁的儿子则在浙江打工,每月寄1000元回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为了过个欢乐年,他还腌制了些腊肉、香肠,等儿子回家过年。
同样居住在纳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何祖容说,他家于2016年12月搬迁到新居,新房110平方米,5个人居住,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新房,她们很是感激。
“山上老房子属危房,每遇下雨天就漏雨,在那样的房子里面居住,我们时常提心吊胆。”何祖容说,新房离山上他的承包地有5公里左右,他驾驶三轮车10多分钟就能到山上,虽然搬迁到山下,但山上的耕地大部分他还耕种着。
“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居住在达帮街上,我和老伴与小儿子居住在这里。”何祖容说,儿子和儿媳在外务工,他们在家除了家务外,就是带孙子,孙子在小屯小学读书,从家到学校步行10分钟,很方便。以前居住在山上,孩子每天要走近2小时的路程上学,很辛苦。
“火花镇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分为磨汉新区和河边新区,两地相隔仅100余米,磨汉新区安置30户,河边新区安置50户。”纳座村第一书记王浩说,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6年12月开始陆续入住,2017年全部搬迁入住。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交通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安置点离惠兴高速乐纪出入口仅5公里,从紫云到达帮的县道从这里经过,安置点边上是黄腊河。
“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变好了,出行方便了,但长期耕种的生活习惯未改变,这就是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优势。”王浩说,搬迁到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的贫困村民有23户是纳座村民,其余是相邻村寨村民,这里离村民们的承包地较近,在农忙时间,村民们可以上山继续耕种土地,可以养鸡、养猪,至少蔬菜不用拿钱去买。
“我家从芭岔村拢潭组搬迁而来,老房子所在地后面是高山,前面是陡坡。”居住在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河边新区的陆应刚说,现在好了,家门前就是公路,房后是清水河,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让他们居住在有山、有水的地方。
同样,居住在纳座村河边新区的杨兴胜小两口,正在炭火边吃午餐,他们两天前刚从浙江打工回家。
“没有找到好的门路,在家没事干,只能外出务工,家里由父亲照看着。”杨兴胜说,在厂里每月工资在3000之4000元,他和老婆每月能赚7000至8000元,虽然辛苦点,还算可以。
火花镇党委书记韦天艳说,纳座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建成搬迁入住以来,按照贵州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点和迁入地资源的要求,她们积极创新,促进变迁群众迁出点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地”资源向“三变”有效转变,贫困村民搬出老寨后,将其老寨危房拆除变为耕地,栽种果树、种植蔬菜、庄稼等。其次,在安置点配套建设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并围绕经营性服务场所和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努力降低群众生活成本,让搬迁群众居住习惯,生活方便,幸福快乐。(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