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走进塘约 聆听“小康示范村”的涅槃故事

2018-02-11 00:00:00    来源:        

  凤凰涅槃,浴火方能重生。

  2014年6月3日,一场声势浩大的暴雨降临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肆意泛滥的洪水随即而来,原本安静祥和的村庄在这场洪水的袭击中变得满目疮痍。大片农田和道路被冲毁,遮风避雨的农家屋舍转瞬便浸泡在洪水中……

  洪水泛滥,房屋被毁,颗粒无收,人心不稳,祸不单行。

  而塘约村的涅槃故事便要从这场洪水开始讲起……

  背水一战 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华丽转身

  面对洪水席卷后的一片废墟,塘约村总支书记左文学陷入了一片沉思:村穷、民弱、人散、地荒的塘约村该如何打破窘境、化险为夷?

  “无路可走、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只能带着村民背水一战。”回忆往昔种种,左文学依旧目光坚定,带着一股韧劲儿和拼劲儿。

  穷则思变,变则通。塘约村的发展路子在左文学痛苦的沉思中有了答案:塘约要脱贫,就必须走抱团发展的道路。唯有实现村社一体,抱团发展,把村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塘约才能引来发展生机。

  “2014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来,我们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机构改革;二是通过村庄管理,村民自治的方式激发内生动力,调动村民积极性;三是将全村资源集中,走‘合股联营,村社一体’的道路,有效盘活资产,激发劳动力。”左文学告诉记者。

  说干就干,排万难、历千险,塘约村在深化农村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14年到2016年底,塘约村全村实现138户600多贫困人口的整体脱贫,2017年实现了塘约村集体经济突破202万,到2017年底,塘约村集体经济突破3456800元,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人均不足4000元增长到2017年的14685元。

  以人为本 培育新时代新气象的新型农民

  塘约之变,不仅变在物质,更变在人心。

  曾经的塘约村民人心不齐、思想落后,而现在的塘约村已然呈现出邻睦家和、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貌。

  2014年以前,塘约村村民盖房要办搬迁酒,生子要办满月酒,过寿要办祝寿酒,考学要办升学酒,甚至更夸张的还有村民打麻将输了钱,要办一个落难酒……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酒席让塘约村民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2014年3月,在全省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整治“滥办酒席”风气的大背景下,塘约村村支两委下定决心要将这股“滥办酒席”的不正之风彻底整治。为整治滥办酒席,村支两委开会研究制定了九条村民自治的规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后表决后,“红九条”成了“村庄管理的塘约宪法”。

  “红九条”除了规定只有红白喜事能办酒席之外,还将村民不赡养父母、不管教未成年子女等陋习列入其中,违反“红九条”规定的农户将被纳入塘约村黑名单,进入黑名单的农户有3个月的考察期,考察期以内不能办理相关手续、不能落实相关惠农政策,考察期满后,还得在全村大会上做道歉说明……这样的惩处措施被村民们拍手称赞。

  如今,塘约村乡风民风焕然一新,洋溢着发展良好的发展势头。“塘约村的农业生产要逐渐走向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塘约村的新型农民除了摒陋习、扬新风之外,还要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左文学补充道。

  砥砺奋进 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

  走进塘约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整齐划一、红瓦白墙的小洋楼,一条条干净宽敞的沥青路一直通到村民家门口,一个个环屋而拥的绿化带生机盎然,宽敞的活动广场上歌声悠扬,台上精彩的文艺汇演正在进行,而台下是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变化也让老百姓笑逐颜开。

  2月7日下午,平坝区政策文化“三进村”集中宣传活动走进塘约村,文艺演出、年货下乡、书赠春联、免费义诊等系列活动在塘约村小坉上组活动广场进行,塘约村民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广场上萦绕着欢笑声、歌声。

  “我们村这些年变化可不小,你看,现在电通了、水通了、水泥路也有了,什么都方便,我们家也住上了楼房。样样我都很满意。”谈及家乡变化,邱仕鹏笑得咧开了嘴。

  一人富,不算富,要带着全村人一起富才是硬道理。带动村民同致富也是塘约村的良好风尚。2017年,在村支书左文学的带动下,塘约村致富能手唐从富放弃了自己经营的150亩土地和3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塘约村“金土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唐从富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农户,教会农户选择品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管理等技术。

  2017年底,塘约村村民游成英一家在“金土地合作社”分得股金11510元,此外合作社还解决了她家里的3个劳动力。“我老公、儿子、儿媳都在‘金土地合作社’务工,每天每人能有80元的工资。”游成英喜滋滋地说,自己家里有18亩土地,以前全家外出打工,土地大部分都荒废了,如今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每亩地能拿到200多块的流转金,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家也住着楼房,我儿子前年买了一辆13万的轿车,我家日子越过越好了,得感谢政府感谢党。”(来源:多彩贵州网)

(责任编辑:陈婷)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