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浓,外出打工的游子思乡之情越发浓厚。火车站、汽车站、高铁站、飞机场处处是游子匆匆急行的身影,他们带着梦想外出打拼,载着希望回乡创业。2月10日,数九寒天,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了几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平坝区天龙镇的李涛已经在浙江义乌民泰袜业公司打了8年工,他从16岁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机修班技术骨干,月收入也从刚开始1500元增加到万元以上,“不断地学习,学好本领好回家乡发展”是他多年来怀揣的梦想。“在打工时,我经常留心义乌的产销模式,发现有许多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工作之余我把一些信息详细地记录下来,比如原材料从哪里进货,生产线的设备是哪里的,产品怎样销售等等许多有用的信息。”李涛感叹地说。
16岁时,李涛在表姐的带领下来到义乌,刚走出大山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憧憬,然而日复一日的打工生活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不甘心永远打工,所以我的野心便慢慢萌芽了,我开始留心学习义乌的商业模式,悄悄打听各种有用的信息。”李涛向记者敞开了心扉。虽然李涛现在的月收入过万元,但想干一翻事业的心愿挥之不去。“现在家乡的政策很好,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有特惠贷、小额贷等惠民金融政策,我这次回乡想约上几位小伙伴一起办一家袜业公司,把在义乌学到的本领用起来,自己创业当老板。”李涛侃侃而谈。
西秀区杨武乡的李坤也是一位带着梦想去打拼的农民工 。李坤在重庆的一家手机厂打工,18岁的李坤对手机生产情有独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比同龄人学习技术的能力强,慢慢地李坤发现手机的翻修率比较高,这是潜在的商机。为了懂得更多的技术,李坤经常申请帮别的工友带班,经常与师傅套近呼,还买来相关的书籍琢磨技术。“我心甘情愿地做这些,都缘于心中有个梦想,学好本领回家乡。”李坤坦言道。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李坤因为勤于学习,头脑灵活,月收入也从2000多元提高到5000余元,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当下,“我准备用二三年时间学好修理手机的技术,回到家乡开个手机修理店,不用背景离乡漂泊了。”李坤是个孝敬的孩子,记者遇到他时,他正陪着爷爷李子谦看病回来,提到孙子的上进和爱学习,不停地称赞。李子谦说:“李坤的父亲是乡里的干部,母亲务农,还有个12岁的弟弟,学习很好。家里的光景算农村中上等,才刚刚搬了新家,二层楼的房子约有200余平方米,楼下是铺面,李坤打算学好技术后,在家乡开手机修理店。”“游子总是要归乡的,打拼只为学本领,农村广阔的空间是我们的希望。”李坤若有所思地说。
西秀区鸡场乡的刘友全刚从浙江回来,他在浙江一家太阳能热水器配件厂打工。“不走出山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以前对太阳能热水器一无所知,到了这个厂才知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环保节能的资源。”刘友全眼里闪烁着希望。
18岁的他对人生充满了期待,短短一年的打工生涯,留给他的是新鲜和好奇,虽然每月只有2000余元,但在大城市里接受到的不同信息,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刘友全说:“我不后悔出来打工,虽然生活辛苦,但接触的面宽广了,我也做了计划,准备学好本领带着技术回乡,今后积累了资金可以开个销售太阳能热水器的店,有技术在心里不慌。”(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