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镇宁江龙镇:党建引领搬迁路 产业支撑幸福家

2018-02-14 10:44:56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江龙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jpg

江龙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养牛基地(胡典摄).jpg

养牛基地

正务工的贫困户.jpg

正务工的贫困户

正在搭建育苗大棚(胡典摄).jpg

正在搭建育苗大棚

正在洗菜的罗顺琴.jpg

正在洗菜的罗顺琴

正在修建食用菌大棚(胡典摄).jpg

正在修建食用菌大棚

  踏着新春的暖阳,近日,记者来到镇宁自治县江龙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敲开了一户搬迁户的家门,茅草村贫困户罗顺琴正在打扫卫生,虽然已经入住快一年了,但家里还是如新房一样整洁敞亮,红红的福字引出的是幸福新生活。

  罗顺琴家的“福”是因为易地扶贫搬迁而来。“以前住在深山区,住的木架房,房梁经常被虫蛀,每隔两三年就要翻修一次。”回想以前生活,罗顺琴直摇头。“住在深山里,出来一次很不容易,没有车,路又不好走。而且用水用电十分不方便。”

  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四难”问题曾经像四座大山困扰着江龙镇的一代又一代村民,许多村里仅有一条崎岖山路通向村外,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贫困如影随形。

  2016年以来,江龙镇对镇内居住地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远且基础设施差地区的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8个行政村72个自然寨的228户1027人,项目的实施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惠,通过搬迁,让边远村寨群众有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7年正月我们顺利搬进已经简装修的新家,在这里既暖和又亮堂,用水用电很方便,不像以前烧柴火,熏得家里黑黢黢的。而且还安装好了机顶盒,连上电视机就能看了,生活舒适多了。”看着现在宽敞明亮的家,罗顺琴抑制不住笑容。

  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又怎能“稳得住”?

  江龙镇坚持党建引领扶贫,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党建+产业”思路,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结余资金用于搬迁群众的后期产业扶持,实施产业促脱贫战略。

  “政府还帮忙解决了工作,我在菜市场打扫卫生,我丈夫打扫公厕,工作轻松,一个月两人也有2000多元收入,家中农田还能通过土地流转、退耕还林获得土地租金,增加收入,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罗顺琴高兴地说。

  罗顺琴带着我们来到安置房一楼,眼前是一家辣椒加工厂。“在辣椒大上市的两个多月,这里每天有四五十人务工,全都是搬迁户,大家就是择捡辣椒,最后用机器做成剁辣椒装瓶,工资按斤数算。我有空也会过来赚点米钱,很方便。”

  为进一步落实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工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江龙镇精准发力,多次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培训会,快速推进后期产业扶持项目5个子项目,包括养牛、食用菌种植、刺梨种植、蔬菜种植和茶叶种植等。

  充分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和政策,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实现搬迁户有业可就、劳有所得,从根本上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政策对路,产业有干头,生活就有奔头。

  在荣兴村养牛基地里,贫困户钟作芬说:“现在政府的政策实在太好了,不仅盖好房子帮助我们搬到镇里居住,还帮我们找到了工作,可以参加种植养殖,可以到超市、工地去做工,不愁找不到工作,也不愁没有收入了。”钟作芬也是搬迁户之一,现在在养牛基地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还参与种养殖收益年底分红。

  “截至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水果、刺梨1000亩、蔬菜1200亩,养牛基地养牛78头。此外,水洞村5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荣兴村10000平方米的温室育苗大棚和蔬菜分拣中心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镇宁自治县鸿胜土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怿介绍道。

  据了解,该产业扶持项目通过“村支两委(合作社)+镇级平台公司+易地扶贫搬迁户+用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实施,项目实施产生收益后,各子项目纯利润原则上采用“7111”分红模式,村支两委(合作社)10%,运营平台公司10%,流转土地农户10%,易地搬迁贫困户70%的方式进行分成,充分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经济利益。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江龙镇党委书记骆桂信心十足。“我们将继续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发展与生态共赢的原则,通过支部的带动、党员的带头和镇级平台公司的引领,坚定不移走产业促脱贫之路,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激情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典/文 薛峰/图)

责任编辑:陈亮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