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2018-03-02 09:20:33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梳理近两年平坝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字,“变”必是其中之一。

2016年以来,随着平坝区“塘约经验”的成功实践与推广,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此后,“村社合一、合股联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改革在平坝大地逐渐推开。

变则通,通则达。盘点平坝区2017年“农业产业”成绩,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令人惊喜:建成蔬菜种植基地12万亩,年产值1.3亿元以上;全区茶叶种植面积4.6万亩,总产值1.12亿元;全年生态肉禽存栏75.72万羽,生态家禽产业总产值18542.09万元;全区已种植食用菌910亩,实现销售收入1911.65万元。

林下村新农村村貌

“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平坝区作为安顺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近年来,平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成功实践并推广“塘约经验”,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致富产业蓬勃发展,农村新活力不断迸发,农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在平坝大地,一副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飞虎山产业园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唤醒沉睡土地资源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走进平坝区白云镇林下村,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瓜果蔬菜竞相生长,猕猴桃枝头冒出了新芽,特色蔬菜冒着新绿,景观苗木镶嵌其间绿悠悠一片,观光步道上错落有致生长着各色花草;文化广场上,有村里的老人围着一起闲谈;村落里,焕然一新的房屋鳞次栉比,与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

在此之前,林下村是一个典型的地多人少乡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农村发展滞后。近年来,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林下村探索出“众筹众创·合股联营”发展之路,成立平坝区飞虎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有资金的使用现金入股、没有资金的用土地入股,唤醒沉睡土地资源,并采用村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和向上争取水利项目等共同打造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目前,在观光园内,已经完成了景观苗木、景观草坪、景观区绿化美化种植共计500亩;猕猴桃种植700亩、红不软桃种植100亩、四季果园种植800亩、短期经济作物套种800亩;搭建大棚蔬菜30亩。园区核心区上坝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3的4219元提高到2017年的10000元以上,带动15户60人实现脱贫。

“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林下村实现抱团发展方式后,激活了该村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平坝区农业局局长黄恒乾介绍,今后,观光园区建设将力争达到一个一万亩规划区域的开发,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振兴乡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平坝区选择最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林下村只是平坝区通过农村改革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平坝区拉开农村综合改革的序幕,围绕农村土地经营权等“七权同确”目标,大力推进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开展试点,对宅基地、土地、林地等农村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引导农民对产权进行抵押、担保、转让、流转、入股。

目前,通过农村改革,全区完成土地实测面积42.58万亩,24个“七权同确”试点村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12.1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59236亩,进一步加快了农业规模化步伐。

“如今在平坝,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土地资源得到整合,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方式转变。”平坝区副区长李隆表示,平坝区通过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

高田村蔬菜产业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发展

人勤春来早,走进天龙镇高田村穿洞河精品农业示范功能区,工人们有的忙着播种,有的忙着收割地里的蔬菜,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

高田村由原竹林村和原高院村合并成一个自然村,一直以来,群众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全村1648户6468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09户1030人,属于一类贫困村。

如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高田村选择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富民产业着手。2016年7月,高田村成立“村社合一”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改变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大力发展高效益经济农作物,种植方式也由原来的分散式集中向规模化方式转变。

目前,高田村以“三产融合”为目标,当前重点发展食用菌栽培大棚30个,蔬菜种植7000亩,块茎类作物种植示范基地100亩,生猪养殖年出栏6000头、水产养殖400亩,惠及高田村贫困人口729人。

农业产业兴旺,是平坝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平坝区立足资源禀赋,把调优农业结构、培育农业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道路,并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取得突出成绩。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17年,建成蔬菜种植基地12万亩,复种面积达30.5万亩次,产量42万吨。建成了二官、芦车坝、大小屯、新华、叶坪等万亩蔬菜基地5个,年蔬菜上市量为9万余吨,年产值1.3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茶产业。2017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4.6万亩,其中企业自有面积1.01万亩,农户茶叶面积2.06万亩,企业加入合作社茶园面积、农户加入合作社茶园面积1.53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0.35万亩,涉及种茶乡镇6个,完成任务的70%。投产茶园面积2.45万亩,完成任务的100%,全年采收达920吨,茶叶总产值1.12亿元。

大力发展生态家禽产业。2017年,全年生态肉禽存栏75.72万羽,出栏肉禽221.72万羽,蛋禽存栏29.31万羽,产蛋0.5737万吨。全年肉禽产值14411.8万元,禽蛋产值4130.29万元,生态家禽产业总产值18542.09万元,同比增长31.57%。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17年,以白云高寨、十字摆捞、乐平岩上等为核心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区已种植食用菌910亩,建设大棚面积43万平方米,种植食用菌1100万棒,实现销售收入1911.65万元,利润235.28万元。

大力发展优质大米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县一业”规划布局,坚持全产业链推进的总体要求,成立平坝米业协会,正在申报2亿元优质大米产业脱贫子基金,全力推进平坝大米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区种植优质大米10万亩。

高寨村食用菌产业

培育新型农业发展主体,夯实产业扶贫发展平台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倍感振奋。”2月26日,平坝区委常委、副区长、高寨村第一书记田疆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白云镇高寨村地处平坝区南面,山地居多,全村702户2236人,其中贫困人口140户527人,贫困基数大。以前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现在,该村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食用菌产业及乡村旅游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轻松挣了钱。

高寨村生猪养殖

目前,高寨村按照“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合作模式,与德康公司合作,建成面积2400平方米的生猪代养基地,现已代养生猪1500头,预计年出栏3000头。

在高寨村利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生猪代养点,记者见到贫困户谢达安,今年50岁的他早年意外事故致小腿受伤,干不了重活,妻子生病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土地只有闲置,没有生活来源。去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引入德康公司在村里办了养猪场,他在养猪场获得一份养猪的工作,每月工资3500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谢达安如今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除了生猪养殖,高寨村还着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村合作社与贵州山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香菇菌棒加工厂房,年加工生产200万棒菌棒。同时,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项目占地100亩,目前一期投资420万元,在村里流转土地50余亩,新建种植大棚65个,培育菌棒12万根,全村140户贫困户和脱贫户全部参与利益分红。

“下一步,高寨村将村集体合作社与已经建设成型的金刺梨基地深度融合,打造‘大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带,同时引进食用菌薄膜生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田疆介绍说,接下来高寨村将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融合发展。

高寨村仅是平坝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助推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坝区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用户的总要求,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利益联结合理、运营模式新颖、贫困群众参与面广的发展路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培育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带到贫困户参与的村社一体合作社。

截止目前,全区培育规模农业企业78家(含兼业涉农企业,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个,登记种植大户121家,家庭农场58家,村社一体合作社共79家。

平坝区副区长李隆告诉记者,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该区部分乡镇已建立休闲农业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依托乡村、服务城市、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未来,该区将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继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道路、沟渠、游客服务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吸引市民下乡消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黄松 伍水清)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