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大地回春,新绿初绽,生机渐显。
踩着春天的节拍,3月5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平坝区乐平镇小屯村蔬菜基地,只见三辆农用耕地车来回穿梭、起垄耕地,农户忙着除草翻土、施肥播种、洒水育苗……呈现出一幅忙碌的春耕图。
“这块区域以前一直是种植传统的玉米和水稻,农民收益很低,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玉米、水稻种植,增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农民收益也提高了。”长年在小屯村周边村寨驾驶农用耕地车的机耕工作人员彭欢说。
站在田埂上认真指导机耕工作人员工作的是这片蔬菜基地的负责人邱世芳,对于为什么会成立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他如是说:“前些年都是在外务工,存了点积蓄,就想回乡创业。发现家乡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应该利用资源,改变传统种植,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形成产业化发展。”
小屯村于2012年自发组织发展蔬菜产业,但是使用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没有得到更大发展,2014年,在村委、镇政府支持下,邱世芳与其他农户合股创建平坝区杨关屯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短平快”扶贫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政府投入了专项资金支持育苗大棚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门提供20万元资金支持滴灌喷灌设施建设,并长期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全面整合各种资源,注重调结构,不仅种植经济蔬菜,还大力发展精品水果,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一场农业产业的“加减法”在这片土地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民们看到了种植经济作物产生的效益,纷纷拿出自家的土地,或入股到合作社,或在合作社的支持帮助下种起经济作物,村民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邱世芳介绍道。
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280名,种植的大葱、西红柿、黄瓜、西瓜等经济作物远销两广、重庆、武汉等地,短短几年间,小屯村的果蔬产量、销量、收入节节攀升,村民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鼓起了钱袋子。
“以前我家种玉米,一年下来收入很少,生活十分困难。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了合作社,我用自家土地入了股,在合作社的基地里还找了份管理工作,收入提高了,感觉生活也更踏实了。”在合作社育苗大棚内,记者见到了大屯村村民杨跃全,说起农业产业调整带来的实惠,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68岁的杨跃全,是位空巢老人,贫穷并没把他打倒。在合作社帮助下,他不仅把家里几亩土地以每年800元的租金流转给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还在合作社当起“职业农民”,干着很轻松的管理工作。
“我搞管理有1000块收入,遇到忙不过来的时候,我还在合作社打零工,每天有100块,一年下来,我就攒下三万多。”杨跃全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说,现在村集体有钱了,逢年过节都会开展一些体育文艺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生活。
据了解,2017年平坝区杨关屯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资金,工人工资基本全部支付到位,务工人员人均年终收入达到10000至15000元。
面对春节刚过,外出打工人员即将踏上旅途,邱世芳表示会积极动员,带动更多兄弟姐妹加入家乡产业发展,不论是合股还是学习,合作社会无偿提供优质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激发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年新希望,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幼苗,邱世芳信心满满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育苗、撒种、浇灌,我们继续遵循以生产无公害蔬菜、向绿色蔬菜过渡,继而向有机蔬菜的发展。下一步,合作社还将重点打造地方蔬菜产业品牌提高蔬菜数量和质量,以合作社基地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寨调整产业结构模式,同时吸纳更多的村民进入合作社增收致富奔小康。”
平坝小屯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早春的耕种,生机勃勃的景致正逐渐感染着更多的人,一片片绿田,一棵棵蔬菜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也承载着村民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典 实习记者 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