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镇宁:唤醒沉睡土地资源 释放农村发展新活力

2018-03-13 09:45:59    来源:   安顺新闻网      

阳春三月,在镇宁自治县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希冀和喜悦。

曾经靠着种植自家两亩水田,每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扁担山镇村民王奇富,如今把全部闲置的土地流转给镇里平台公司,除了地租,每天还有80元务工收入,生活有了新盼头。

扁担山镇政府靠着引进资本市场,成功“联姻”两家企业立足当地优势,通过发展蔬菜、精品水果产业,农业经济迅速走上了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的路子。

这一幕幕缩影,都得益于一场“爆破性改革”——全县各镇推广“塘约经验”,大力促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产业发展大战拉开序幕。

伴随着这场“爆破性”改革的推进,镇宁自治县“沉睡”多年的土地资源逐步被唤醒,释放出一项项改革红利:2017年,全县蔬菜完成种植面积26.18万亩,总产量39.27万吨,产值实现5.7亿元;茶叶种植面积达6.96万亩,采收面积达4.5万亩,总产量0.135万吨,产值实现1.8亿元;水果种植面积达25.95万亩,采收面积达16.54万亩,总产量11.33万吨,产值实现6.8亿元;食用菌1389万棒(含竹荪),产值实现0.69亿元。

深化改革 唤醒沉睡土地

三月春暖,黔中大地气温回升。

在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特色农业园区内,几十名当地群众在刚平整好的坡耕地里进行挖坑、栽种、浇水、施肥……一副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春耕劳动场景。

扁担山镇地处镇宁自治县西北部,总人口21365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9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该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制约着扁担山镇的农业经济发展,目前,全镇仍有2782人需脱贫。

“扁担山镇的部分农民也在搞农业经济作物,但大多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再加上全镇60%至70%的人口靠外出打工为生,许多原来种植玉米的好土地也被搁荒。”扁担山镇党委副书记旷伍元介绍,如何更好地利用闲置土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的比较优势,是扁担山镇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2017年4月中旬镇宁自治县“三权”促“三变”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扁担山镇立即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由扁担山镇政府平台公司——扁担山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在全镇统一流转土地2万余亩,引进贵州新润园林有限公司和贵州惠农达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在全镇实施蔬菜、苗圃、精品水果等产业规模化种植。

“资本引入后,荒山荒坡全部得到了改良,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农业产业发展也有了新活力。”镇宁农业局局长张志荣表示,扁担山镇通过引入市场资本,盘活沉睡土地资源,为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扁担山镇只是镇宁通过“三变”改革唤醒沉睡土地资源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镇宁简嘎乡,刚过完年,磨上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源就忙着带领村民从邻近的六马镇购进3万株蜂糖李树苗,“今年打算再种500亩,加上原有的1000亩,能达到1500亩的种植规模”。

“过去,磨上村山顶、山腰的地,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栽培品种而没有耕种,不少成了荒地。如今不一样了,山顶种植桉树,半山腰种植李子树,山脚种植火龙果和百香果,从山脚到山顶,一寸土地都不浪费。”张源告诉记者,通过“三变”改革后,磨上村成立农民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对村里闲置的土地全部整合并充分利用,除了蜂糖李,磨上村种植的400亩火龙果,也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后,简嘎乡的农业产业规模有了质的飞跃。”据简嘎乡乡长王波介绍,在“三变”改革的推动下,按照规划,简嘎乡山顶3万亩桉树林的目标已完成2.7万亩,半山腰3.5万亩蜂糖李已完成2.2万亩,山脚下7000亩火龙果和百香果已完成6000亩。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满山遍野盛开的李花如海如潮、无涯无际,让唐代诗人韩愈久久沉醉。

连日来,镇宁自治县六马镇漫山遍野的李花竞相怒放,如同盖上了“皑皑白雪”,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争先在李花林中赏花、拍照游玩,赞叹不已。

六马镇位于镇宁自治县南部,距镇宁县城63公里,曾是红军长征的经过之地。其拥有独特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高达19.65℃,气候与土质很适宜种植李树,历来就有种植李树的习惯,尤其是当地所产的蜂糖李,甜如蜂蜜,深得消费者喜爱。

2008年开始,为促进产业发展,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六马镇因地制宜借助低热河谷优良气候,以弄袍、板乐、果园、板阳、双许等村为中心,大力种植发展李子产业,并以“六马蜂糖李”为龙头的“六马系列李子”规模化、精品化种植,全镇李子种植面积已近11万亩,已覆盖全镇21个行政村,李子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和绿色水果认证,已经销往成都、重庆、湖北、湖南各地,得到众多消费者认可,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李子已逐渐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张志荣表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实施差异化,让土地资源最大效益化。近年来,依托镇宁独特的气候资源,持续完善南片区以火龙果、蜂糖李为主的精品水果,中片区以优质茶业、有机果蔬为主的经济作物,北片区以畜禽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紧盯市场需要和消费需求抓结构调整,将现有特色产业存量优势转变为品质优势、价值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在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上,该县制定“一廊、三片、三园”的产业布局,把精品水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一廊”即以贯穿镇宁自治县的100多公里的交通主干线镇坝公路,根据各乡(镇)、村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三片”即根据镇宁“北、中、南”三大片区的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打造不同的产业。南片区主要发展李子、火龙果等精品水果和错季节早熟蔬菜;中片区主要发展核桃、精品水果、茶叶、蔬菜种植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冷水鱼养殖;北片区主要发展蛋鸡、草地生态畜牧业养殖以及优质桃、樱桃、精品蔬菜种植;“三园”主要依托北盘江万亩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镇宁蛋鸡生态牧养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大寨现代高效农业(中药材)扶贫示范园区,重点实施火龙果种植、蛋鸡养殖及中药材种植。

同时,该县依托较好的区域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更大实效。

据统计,2017年全县实现精品水果种植面积25.9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6.18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9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35万亩,扶持带动2.12万贫困人口发展。生猪存栏11.29万头、出栏11.21万头,肉牛存栏4.19万头、出栏1.39万头,家禽存栏 221万羽、年生产优质蛋品1.48万吨,生态畜禽业发展后劲增强。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9亿元,同比增长7.1%,位居全市第二。

其中以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从2012年开始,镇宁自治县把火龙果产业培育作为生态建设、农民收入、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目前,镇宁火龙果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450亩,扩大到2017年的20000亩以上,投产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预计今年再增加8000亩。

以六马镇、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李子产业。目前,镇宁六马镇李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万亩,呈现了村村有果林、户户有果园、坡坡花果山,人人奔小康的良好局面。2017年,六马镇李子产值达4.75亿元,人均收入达12500元。李子种植产业成为镇宁南部乡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预计今年再增加3万亩。

以马厂镇、募役镇、江龙镇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樱桃产业,目前,镇宁樱桃种植规模6万亩以上,丰产面积达到4万亩,今年预计再增加0.8万亩。

园区引领 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随着镇宁农业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张志荣告诉记者,近年来,镇宁自治县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

翁古火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园简嘎乡磨上村去年年底新打造的农业示范园区,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园区,一个个山头上错落有致地树立着水泥石柱,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走近看,石柱下面盘绕着一簇簇绿色的火龙果植株。

“磨上村原种植有400亩火龙果,现在规划再种植1000亩。”据简嘎乡挂职副书记黄凯介绍,磨上村翁古火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园采取水肥一体化农业新技术,具有省肥节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和增产高效等特点,可以根据火龙果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肥力,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火龙果在关键生长期的需要,使火龙果产量和品质达到优良目标。

该示范园辐射带动当地23户农户发展,其中17户是贫困户。火龙果基地栽种、除草、施肥、采摘等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磨上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有力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另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扁担山镇因地制宜规划了两个示范园区和一条产业带:在沿夜郎洞景区周边村寨打造百香果产业示范园区;在扁担村、洋花村等村寨打造扁担山镇山地特色农业园区;在普里村、下硐村、洋花村、扁担村、三甲村、星拱村公路沿线打造扁担山镇蔬菜产业示范带,辐射带动农户200余人。

在园区打造过程中,扁担山镇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形式,推行“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进行种植,在扣除生产成本后对收成按照“1:2:3:4”的比例给贫困农户分成,其中村集体占股10%,政府平台公司占股20%,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保底土地租金800元),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占股40%。

“自打村里建立蔬菜园区种植了蔬菜,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三甲村村民王奇春2012年在外打工意外受伤,由于当时治疗未痊愈,身体落下后遗症,干不了重活,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全家人生活一直陷入困境。去年,村里开始流转土地建立蔬菜产业园区,他的妻子在蔬菜产业园区找到一份蔬菜种植的稳定工作,每个月收入可达2000元,让王奇春一家有了稳定的生活收入。

目前,在镇宁自治县,乡级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5个,入驻企业达139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链条不断延伸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据张志荣介绍,接下来,镇宁将着力提升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继续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济作物面积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同时,着力调优畜牧渔业结构,提升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全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黄松 伍水清)

责任编辑:陈亮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