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太坪村:种上“绿宝石” 发展致富忙 Copy1

2018-03-19 19:09:20    来源:   安顺新闻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太坪村,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栽树,盖土、浇水、铺膜......一副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繁忙劳动场景。

  谁曾想到,这个在去年还大面积种植玉米的村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下,通过大规模种植“绿宝石”青梨,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红、就地务工等方式,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致富有了新盼头。

 

太坪村的草莓种植

 

太坪村农民在原来种植油菜的地里栽种“绿宝石”青梨

  太坪村位于永宁镇西南边,距离关岭县城约5公里的距离,一直以来,村民以传统玉米种植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制约太坪村的经济发展。全村人口1892人,其中14%的人口为贫困人口。
  “比起其它一般贫困村,太坪村要实现脱贫,困难要多很多。”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永宁镇挂职副书记周文凯介绍,由于前些年村干部对扶贫政策的“误解”,致使太坪村早早脱离贫困村的行列,成为“非贫困村”,一来村里没有供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二来难以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扶,太坪村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太坪村有部分农民也在搞农业经济作物,但大多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形成不了产业。”太坪村村主任杨文贵介绍,一直以来,太坪村有一定的农业基础,部分农户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发展水果种植,但大多为“散兵作战”,形成不了规模。
  穷则思变。要带领全村实现整体发展致富,留住劳动力、千方百计培育致富产业成为太坪村村支两委的共识。

  “要促使产业规模化,必须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周文凯表示,将村里的劳动力及农业生产要素整合抱团发展,是产业规模化的前提。


成片的“绿宝石”青梨种植

  2017年10月19日,在村支两委带领及永宁镇政府的指导下,关岭县永宁镇太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采取“抱团发展、合股联营”的方式发展致富产业。
  “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时,遇到不少困难,部分农民观念落后,不支持,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村村合作社统一发展产业。”谈起成立合作社遇到的困难,杨文贵说,作为村干部,就要吃得亏,吃得苦,更要有奉献精神,为打消农户顾虑,太坪村村干部走村串户,单是村民郑州才家就走了不下10次,只做一件事,为群众算经济账。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太坪村选择最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说起前些年村子的状况,杨文贵直摇头:“村里种植最多的就是包谷,没有其他产业,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有些土地甚至被撂荒了。”
  怎样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太坪村在村合作社的组织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尝试走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发展路子。截止目前,太坪村已整合流转土地1200亩,已全部种上了“绿宝石”青梨。
  “绿宝石18个月挂果,三年以后每一年每亩土地可以产三到四千斤,村合作社已和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到底价1.5元/斤,市场高了合作社可以自己卖,销路不是问题。”杨文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种植玉米的地如今种上“绿宝石”青梨,一亩地产值可达到5000元,土地的使用价值提高了10倍。
  “如今,我俩老为合作社在地里干活,每天收入有160元,家里土地一年的租金有2400多元,现在收入比以前明显增多了。”太坪村村民郑州才告诉记者,原来一亩地种玉米,除去成本劳力年收入不到500元,如今仅土地租金一年就有600元,如今他把家里的四亩土地全都流转给了合作社。
  “当然,这些农民的收入,不仅仅只是务工劳务收入,等到青梨挂果有收益了,他们还会参与收益分红。”据周文凯介绍,目前太坪村通过“村社合一”发展规模农业产业后,改变了原来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单一收入方式,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有务工收入,到三年后青梨挂果产生效益,除去成本,合作社将采取“46”模式与村里群众分红,其中群众占6,合作社占4。
  目前,在永宁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坪村正在全力打造山地休闲农业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集将观光、旅游、体验、休闲为一体,采取“认种农田”的方式打造乡村旅游,带动太坪村经济发展。(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实习记者 詹艳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