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聚焦农业提质增效 助推美丽乡村振兴

2018-03-26 16:27:50    来源:   安顺新闻网      

  三月踏春,走进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映入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韭黄种植基地。

 

  “我们村现在是全省最大的韭黄生产基地,贵阳人吃的韭黄,大部分产自化新。”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化新村村主任陈国勇自豪地介绍,几年工夫,化新村就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安顺市的蔬菜保供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韭黄产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化新村是普定县扩量提质农业产业助推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普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着力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重点农业产业规模,借助“一村一公司”发展平台,夯实农业实体经济,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1亿元,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7%,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扩大重点农业产业规模
  阳春三月,在普定县白岩镇韭黄种植基地,割除韭菜的韭菜蔸上,罩着一个个无毒无味无害的圆锥形“黑帽子”,新芽在无光照的环境下生长,便长成了金黄、娇嫩、粗壮的韭黄。在不远处的韭黄地里,一群新时代职业农民在地里除草、翻地,准备在韭黄地里套种新一季的早熟蔬菜。
  韭黄种植在白岩镇有着悠久历史,但长期以来停留在家庭式、零散式的种植和经营状态,产量无法供应市场需求。2013年开始,在普定县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韭黄种植从白旗村扩展到打油、新寨、田坝、高坡、沙戈村,面积也从 600余亩逐步扩大到8000余亩。
  普定县最早成规模种韭黄的是白岩镇。但在普定县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下,化处镇化新村2014年也涌入种植韭黄的行列,并后发而上与白岩镇一起肩并肩开拓销售市场。
  化新村位于普定县城南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历来有种植蔬菜传统。2014年以来,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深化农村改革,立足化新村土地资源禀赋,流转4400余亩土地建成化新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并建成4400余亩韭黄种植基地。
  “农业产业兴旺,是普定县振兴乡村和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市委常委、普定县委书记徐德祥说,近年来,普定县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把农业结构调整和贫困户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加速‘三权’促‘三变’改革步伐,全面调减玉米种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接二连三’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普定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取得突出成绩。
  2017年,普定县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15度以上水源涵养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完成梭筛桃、冰脆李等经果林种植18.8万亩;在各乡镇(街道)建设1个种植示范基地,累计种植蔬菜24.47万亩,累计产量40.39万吨,销售额8.5亿元。立足地方特色,在每个村发展20户以上贫困户集中养殖点1个,目前,已新建养殖场128个,新增养禽28.87万羽、新增养畜1.65万头、特色养兔5.2万只、养蜂0.72万箱、小龙虾936万只,覆盖贫困农户1.04万户3.17万人。
  今年来,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普定县确立了韭黄、茶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县级核心区水母河流域韭黄为主的蔬菜产业园区,计划完成10万亩以上的韭黄种植规模,使普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韭黄的主产区。
  发展食用菌方面,已流转土地及平整4000亩,建设食用菌大棚3200栋,已投入生产运营面积450亩,建成了2个菌棒生产中心,生产菌棒250万棒。
  继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2018年新增2万亩茶叶种植,继续做大朵贝贡茶这张名片。

  同时,大力发展以“10+2”养兔等为主导产业的养殖业,确保2018年出栏肉兔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能调上去,更要产品销售出去,不断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为此,普定创新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一村一企”,利用村级公司,强化产销对接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徐德祥说。
  2016年以来,普定县在充分总结“猴场模式”、“秀水五股”等改革成果基础上,按照县级总公司指导、乡级分公司把关、村级子公司经营的方式,整合资金1.72亿元,成立172个村级公司,全面推行“一村一企”“村企合一”,搭建农村经济发展载体。
  走进在水井村莲藕基地,机耕道两旁是一大片藕田,已冒出的荷叶新芽预示着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去年来,水井村紧紧抓住‘一村一公司’政策机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茶果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的产业格局,在全国莲藕滞销的情况下,以品质取胜,打开市场渠道,成功实现生产和销售‘双丰收’。”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告诉记者,水井村的发展思路就是大力发展莲藕产业,同时利用“村级公司”与市场紧密连接,开发加工荷叶茶、莲子等相关产品,还准备拓展为深加工,增加种植的附加值,让农业产业真正成为了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产业。
  作为普定县相对较早发展产业的化新村,2016年来,化新村将原来6个合作社合并后成立村级公司--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化新村的蔬菜产业已经走上产、贮、加工、销为一体的良性发展道路,新一轮的“土地流转”让园区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6300余亩。同时,按照“10+2”模式发展肉兔养殖,年出栏商品兔6万余只,年产值250万元。
  普定县“一村一公司”创新模式,盘活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农业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农村新活力不断迸发。
  依托村级公司,目前普定县已流转土地13.2万亩,推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式利用,顺利实施总面积4万余亩水母河流域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同时,在“一村一公司”创新模式下,普定农村正大力错位发展“股份合作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异地置业型”的“五型”实体经济,各村公司入股企业、建酒店、办工厂、购商铺、建基地等多种经营方式不断涌现。目前,全县172个村级公司中有股份合作型22个、资产经营型31个、产业带动型87个、资源开发型19个、异地置业型13个,不断壮大农村实体经济。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助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别小看我只是村级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我有3亩地入股,是一名股东呢!”说起目前的身份,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村民张艳飞颇显自豪,“现在全村人都有干劲了,干得好公司效益就好,大家收入就高”。
  “从分红的角度来说,现在全村村民都是公司的股民,没地没钱的村民有‘人头股’,没钱有地的村民在人头股的基础上还有‘土地股’,村级公司的员工都是‘持股’的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特惠贷”资金入股公司经营还有分红。”陈国勇告诉记者,在普定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化新村村级公司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普定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利益联结全覆盖,村公司发展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提升群众对产业调整和脱贫攻坚满意度,打赢产业扶贫硬仗。”徐德祥说,近年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级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切实让群众享受“三变”改革红利。
  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普定县创新推出“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等运作模式,通过合作带动型、订单生产型、借“鸡”还“蛋”型、股份合作型、基地务工型等多种模式与群众进行利益联结。
  在推进退耕还林全覆盖工作过程中,鼓励农户发展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经济作物等“以短养长”产业,县政府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补助,对非林下种植产业分不同品种进行种植补助。
  另外,在农业畜牧养殖方面,县政府对每户贫困户扶持5000元养殖发展基金,以“133”养鸡、“133”养猪、“10+2”养兔等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对不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政府扶持的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可通过入股村级公司进行集中养殖,实现保底分红800至1200元。
  此外,普定县还采取“特惠贷”入股企业发展生产模式,完善金融利用联结机制,2017年,全县参与企业经营的“特惠贷”有495笔2475万元,已实现分红500余万元。
  “如今,我县正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全面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徐德祥说。(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黄松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