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获2017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考核全省第一

2018-04-09 17:51:31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日前,省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全省2017年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结果,我市以总分90分(满分100分)的成绩排名全省第一。

喜讯传来,全市干部群众为之振奋不已。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我市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自觉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举全市之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对安顺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寄予厚望,2016年明确提出安顺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黔中崛起,倾力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2014年12月获批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我市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作主线,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打造了“一分三向”和“1+N”的镇村联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7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阶段性评估。全市城镇人口从2014年的40.1万人提高到2017年的108万人,中心城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拓展到9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38%。

“一分三向”:构建“城镇村”三级空间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我市在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中,始终围绕人来做文章、定方案、强抓手、明措施、抓落实。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分三向”安顺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全力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做实做特中小城镇、做优做靓美丽乡村,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城、镇、村”三级空间载体。

“一分三向”即:以“城镇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延伸到位”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通过“城镇村”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能力增强、路网通达性提升,逐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市区、向县城和重点镇、向美丽乡村”三级城镇化载体集中。

通过实施“一分三向”模式,逐步优化城、镇、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定居,让更多城镇化人口平等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在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中,我市认真贯彻全省关于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十条意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8+X”项目建设,加强镇村路网、标准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把特色小城镇建设成为以城带乡、乡村联动、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

同时,我市立足山地实际,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以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联动发展模式。把特色小镇建设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同步实施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镇、村产业发展,促进镇村“联动、联美、联建、联富”,构建了“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已形成以旧州、夏云等35个特色小城镇为引领,联动152个行政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带动约4.4万转移人口就业,“镇村联动”覆盖率达85%。

道法自然:不“摊大饼”多“蒸小笼”

山、水、园、林、湖是安顺的实际,也是安顺独有的资源。城镇化建设当然就要立足自身的山水特点、地域特色及资源禀赋,分类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

在建设上,我市坚持不“摊大饼”,多“蒸小笼”,遵循道法自然,融合“山、水、路、人、景”五个要素,着重考虑山区地形地貌,着重保护河流、山体、植被等自然斑痕,把城市和小城镇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努力打造生态的、绿色的、和谐的、宜居的城镇化,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产业发展上 ,我市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扶持小微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和吸引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珠江防护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和城市环城林带、路旁水旁村旁绿化,打造绿色生态走廊,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发展绿色能源和推广绿色建筑,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城市“双修”试点,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15、2016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美丽城市”称号,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名列全省第一。

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上,统筹好城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基层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配套改革,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建成一批城区山体公园、小型乐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深化“三权”促促“三变”改革,开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赋予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宅基地有条件流转权乡村旅游经营发展权、增减挂钩收益分配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权等财产权益,有效盘活了农村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涌现出“塘约经验”、“秀水五股”等先进典型。

虹山湖夜景 张韬 摄

特新化美:“五型城市”显山露水

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着力打造“富美安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市提出“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宜居宜游型、开放创新型、历史文化型”五型城市建设理念,立足“特”、着眼“新”、推进“化”、实现“美”,倾力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城乡面貌变化,全市人民群众张眼可见、触手可及。

首先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贵安大道、安普大道、二环路等一批城市骨干路网相继建成,关花大道、平坝东外环线、安宁大道等骨干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安顺高铁新城、虹山湖新区、平坝高铁新区初具规模,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到了90平方公里。

其次是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先后建成了百灵希尔顿逸林酒店、万绿城铂瑞兹酒店、葡华大酒店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了市人民医院、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市体育中心、市儿童医院投入使用,万绿城、多彩万象旅游城、苗岭屯堡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污水处理二期投入使用、三期稳步推进,功能逐步完善。

三是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保障、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等保障措施,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建成慢道、水道、体育公园、公共停车城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与此同时,城镇交通、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推进。2017年,完成139公里国省道干线改造,全面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建成通组公路1184公里。加强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建成一批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8%。

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以新型城镇化推进暨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为抓手,推动镇宁、关岭、紫云加快发展,建成了格凸河镇、旧州镇、夏云镇、白岩镇等35个特色示范小城镇,县城城镇人口由11.5万人提高到26.7万人;城镇人口由12.9万人提高到49.4万人。

城乡实现协调发展。推动城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区域性路网、管网、电网、互联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一体化规划建设。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覆盖90%行政村。创建国家级示范美丽乡村7个、省级30个、市级65个,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乡实现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我市将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高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好的经验和做法,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推向纵深,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社会安、心气顺的“富美安顺”新未来。(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古宇/文 薛峰/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