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农历谷雨,紫云自治县大营镇星进村、打洼坪村、打彩村等10余个村的种植基地上村民正在抢抓农时种植魔芋、葛根,田野里整整齐齐的葛根培育袋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这是紫云实施“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的其中一个产业。自2016年以来,紫云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空间拓展到家庭、农户及合作社,积极开发农产品市场,让学校教育、核心素养培养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养成的同时助推产业发展,达到教育扶贫目标。目前花椒、葛根和魔芋、蜜本南瓜、红花豆、油樟“五朵金花”已落户紫云十万大山,成为村民致富新希望。
“五朵金花”落户10余乡镇
在紫云天立双语学校,记者看到校园里整齐的油樟树,学校的花池里、苗圃园成为学生试验地,过去的花园变菜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有的种上红豆,有的种上葛根,有的种上蜜本南瓜……九年级一班的唐晓余同学告诉记者,自从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了劳动技术课,生物课堂也从教室搬到试验菜园,通过自己动手、观察、记录,掌握了种植要领后,回家教父母种,种出来的产品可以卖给学校食堂。这种“校农给合”的紫云模式正在紫云各个乡镇推进,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一个有效途径。
紫云天立双语学校校长罗仁明告诉记者,该校是2010年紫云招商引资的一所民营学校。学校成立之初22名学生,经过八年努力,学校已发展为拥有学生1115人,含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的教学业绩在紫云综合排名位列前茅。成立之初,留守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60%,为让在外打工的家长放心,学校提出“父母发家致富,儿女天立照顾”的口号。然而,孩子的成长始终是父母的牵挂,随着近几年返乡热潮的高涨,为了能让学生家长“留得住,有活做,能致富”,罗仁明校长经过多方考察、研究,与县教育和科技局相关领导汇报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孩子来影响父母,把每一个家庭带动起来,进行“校农结合”的尝试,让家长留在土地上陪伴孩子的成长,同时与村合作社合作,形成“家庭+农户+合作社+学校”的产业模式。在紫云县委县政府、紫云县教育和科技局、各乡镇党委政府、紫云自治县天瑞商贸公司合力推动下,目前紫云自治县的大营、白石岩、格凸河、宗地、板当、四大寨等乡镇已全面铺开“五朵金花”的种植。种植红花豆5000亩,种植葛根和魔芋7300亩,种植3800亩蜜本南瓜,花椒育苗500株,油樟育苗200万株。罗仁明校长算了一笔账,每个学生家庭拿出1亩土地进行葛根、魔芋套种,一亩可种1000株,保守估计葛根收入8000元,魔芋收入4000元,每户一亩便可以收入1.2万元。而紫云全县有6万余学生,3万学生可带动8000余个家庭,单葛根、魔芋一项便可实现8000个家庭增收万余元。学生带动家庭种植油樟树,用樟叶提炼樟油,每亩可创外汇2000元以上,紫云的十万大山就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校园成为试验田
为了将“家庭+农户+合作社+学校”的产业模式推广开,紫云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在此基础上,紫云县教育和科技局从2015年9月起指导、配合学校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实践”课和“生物”课的教学新模式,从培养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助推产业发展方面实施课程教学。同时积极协调各单位部门,为课程改革实施提供便利和保障。
首先改革综合实践课、生物课和劳动课的教学模式,改变在教室教学的常规形式,注重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获得成就体验。其次,把校园变成苗圃、试验田,把房前屋后变成基地,与合作社结盟,达到教学和产业双丰收的目标。学校为学生提供蔬菜或经济作物种子,利用校园的绿化地、阳台或走廊为育苗基地,让学生动手育苗。与此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与父母分享劳动成果。到移栽的时候,就让学生把苗带回家,种在自己家、邻居或亲戚家的房前屋后或地里,同时要求家人帮助照看和管理,或者送到合作社种植。在此期间,要求学生跟踪自己的苗,仔细观察,认真护理,每周写一篇观察周记。产品成熟后由学校联系学校食堂食材配送公司全部收购,配送到全县各学校食堂或在市场销售,收入归负责种植的学生家庭或合作社所有。
在紫云县白石岩小学,学校把葛根、魔芋、南瓜种子发给学生,在老师(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在校园的“试验田”种下,使原先在教室里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并记录生长过程。白石岩小学的李豪是白石岩镇猛德村人,他在记录笔记上这样写道:“白石岩小学的教学改革让我受益匪浅,以前从未观察一粒种子怎样成长起来,现在的劳动实践课、生物课让我近距离观察并动手实践,感受到种子发芽的兴奋、成长的快乐,还有拿回家里与父母共同栽种的成就感,这种教育让我更独立,个人能力也得到锻炼,现在我与妈妈聊天的话题更多了,还得到妈妈表扬。”上个学期,紫云的白石岩中小学、马鞍小学、新驰小学等学校还进行“瓜王”评选,有效激活了老师、学生的种植实践兴趣。
这种教学改革,通过学生动手育苗,观察并写日记和周记,全程体验种植过程,在达到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目的同时培养了核心素养,提高了写作水平,掌握了种植技术,同时免费送给农户幼苗,保障回收,为农户增收提供了保障。
“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4月20日,记者在白石岩乡湾坪村看到,村支书姜天兴、村主任周昌志正在给务工的农户发放工资。贫困户李江一说:我家流转了5.23亩土地,领到了2600多元流转费,全家3个人今年已领到10000多元工资。自从紫云县天瑞商贸公司到白石岩乡流转150亩土地作为育苗基地后,每天到基地上工的人数20一100人不等,每天按60一100元结算工钱,一分不少。紫云县营养餐配送公司天瑞商贸公司经理罗仁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已在大营镇、格凸河镇、白石岩乡等乡镇发放务工工资40余万元,贫困户通过务工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紫云自治县天端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紫云县七个乡镇学校食堂的营养餐配送。为了发挥“校农结合”的优势,让农户种出的蔬菜,养殖的肉类能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学校与每个乡镇合作社签定供销协议,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影响父母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免费提供种子、幼苗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来种植“五朵金花”。学生带动家长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潜移默化引导农户掌握几项种植技术,生产的产品由天瑞公司全部回收。收入增加了,学生和家长都有了成就感。据了解,这种做法不只局限于有学生的家庭,还分享到社会中,鼓励农民、合作社与公司合作,带动农民致富,助推产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
罗仁明是紫云县政协常委、工商联副主席,他告诉记者,自省市县工商联提出“千企帮千村”的行动号令以来,为了发挥天端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特色和资源,采取了“校农结合”的紫云模式,在全县10余个乡镇推广,超过80%营养餐食材紫云自产自销让农户种出的产品有销路,利益得保障。同时推动学习教育、核心素养培养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达到教育扶贫目标。目前公司已投入种子资金400余万元,还将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深加工企业,解决产品的升级,提升附加值,让产业永续发展。(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