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村一旁的韭黄种植基地里,十多名农民正在忙着栽种韭黄,在另一旁的空地里,四五名农民正在平整土地,准备新一轮的韭黄栽种,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这是记者日前在普定县补郎乡和谐村韭黄菜种植基地见到的一幕。

谁曾想到,这个一年前还大面积种植玉米的村庄,在帮扶单位安顺日报社的指导下,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当地有限的土地资源,大规模发展韭黄种植产业,村里农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渐走向了规模化农业发展的路子。
和谐村距离补郎乡政府所在地5.5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多山地,耕地少,全村总耕地面积1519.75亩,其中水田2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占0.93亩。
“全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加上多山地,土地贫瘠,一直以来,大部分村民只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据和谐村村支书张健介绍,村里耕地少,30%以上的人口都去外地打工谋生,属典型的“空壳村”,只有春节时,才能感觉到村子里有点“人气”。
“和谐村的贫困,其实与贵州许多地方的贫困一样,前些年因恶劣的地理条件导致交通闭塞,物理空间上的闭塞导致人思想上的闭塞,当地群众观念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思路,加上落后的农民本身缺乏资金与技术。因此,贫困地区的群众要在短时间内致富,会遇到许多困难。”吴丹作为安顺日报社驻和谐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驻村的第一件事,就对导致和谐村贫困的各种要素作了详细分析。
据了解,和谐村全村总人口481户2000人,截止2017年底,尚有贫困人口81户262人,脱贫任务依旧繁重。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机,要如何在恶劣的农业耕作条件下找到农村发展的出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寻求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成为摆在和谐村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组面前的工作难题。

穷则思变,要解决“空壳村”问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和谐村选择最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说起前些年村子的状况,村支书张健直摇头:“村里就是玉米,没有其他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有些土地甚至被撂荒了。”
怎样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结合当前进行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谐村帮扶单位安顺日报社针对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产业脱贫方案,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和谐村种植韭黄,使帮扶帮到点子上,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何选择发展韭黄产业?“一直以来,韭黄产业在普定县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今年,普定县更是计划在全县推广十万亩韭黄种植,在和谐村发展韭黄种植,容易与全县形成产业规模性效益。”据吴丹介绍,借助普定县在全县推广韭黄种植的良好政策优势,种植韭黄的苗由当地政府免费提供,同时种出的韭黄产品,最后由政府与公司签订订单合同,进行统一回收。
“借着良好的政策优势,一定程度解决农民的生产成本问题,也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吴丹补充说道。
“最初发动群众种植韭黄时,老百姓积极性并不高,很多村民都持有观望态度,韭黄种植很难推进。”张健告诉记者,受常年闭塞的地里环境影响,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加上前些年有过种植萝卜产业失败的经历,群众害怕再次失败。
为了让帮扶措施帮到点子上,针对和谐村大多村民韭黄种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帮扶单位安顺日报社党委主要负责领导在深入村里广泛动员的同时,并采取措施,决定拿出帮扶资金扶持和谐村种植韭黄产业,鼓励村民们转变思想观念。
“安顺日报社的产业扶持措施很到位,村民在产业扶持资金的激励下,一改以往观望的态度,大家踊跃参加,和谐村的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大到有’。”据张健介绍,目前,安顺日报社第一批产业扶持资金已经派发到村委,在产业资金扶持措施的激励措下,村民积极参与,4月16日,和谐村成功种植第一批韭黄苗。
截止4月23日,和谐村共种植韭黄苗30亩,全村今年规划种植韭黄150亩,目前正在顺利推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原来种玉米,一亩地除去成本至多收益800元,如今改成种植韭黄,一亩地年产6000斤,按照2.5元/斤保底价收购,一亩地至少有10000元。”张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土地的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村里的土地集中发展产业,村民们除了土地的固定租金,还可以在韭黄基地上务工,农民的收入渠道明显拓宽了。(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