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山里江南,春意盎然,草长莺飞,万物生辉。
塘约村科技农业示范园
平坝区乘着“春风行动”的势头,全区上下,干部职工,卯足干劲,着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
县级干部包乡镇(街道)又包户,科级干部(帮村书记)包村又包户,一般干部包组又包户。变干部轮流驻村为选派精干力量固定驻村,“理一个亲情袋、吃一顿亲情饭、做一做体力活、收一个清洁屋、扫一个整洁院、算一笔明白账、立一个好家风。”成了帮扶干部的必修课;“通组路、联户路、人饮工程、危房、人居环境改造进度……”是帮扶干部日夜的牵盼。
十字乡四甲村即将投入使用的养兔场
走进十字乡四甲村,村庄焕然一新,1540亩山豆根布满山地,格外抢眼。“要是没有党员群众齐心,带着一起干,哪里会有今天的变化”。四甲村党总支书记杨明贵坚定的说。当得知贵州三力制药厂正在寻找山豆根种植基地,四甲村党总支抢抓机遇,又是拿着土地样本去检验,又是多次到紫云的山豆根种植基地考察,适宜的气候土壤优势,一举拿下“订单”。
晚上开院坝会、白天大喇叭不间断广播,宣传山豆根种植的好处,老党员杨洪开、黄仕林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还当起义务宣传员,协调土地流转。党员带头、群众跟着干,尧庄田组余逢兴等10多户农户从不愿意到主动争取流转,现在,腾地、铺膜、种苗、施肥、浇水,每天都有100余人忙碌在种植基地。
党员冲在前,群众、贫困户也动了起来,大坡组的贫困户向德林聘用当上了护林员,到村级合作社出工出力从不含糊;贫困户陈仕友处事公道、为人热心,被推选为村级议事会成员,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自我价值,脱贫积极性也变高了。“现在的四甲村党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再不是后进了,脱贫我们有信心。”杨明贵底气十足。
随着一大批返乡流动党员就业创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聚集农村,激活农村“一潭春水”。
发展养鸡产业
在浙江打工多年的羊昌乡昌河村老山寨组孙疆发,深感家乡的变化,下定决心要留下来自己养山鸡。40岁的他已有20年党龄,他说,在外打工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回来不仅能照顾一家老小,更希望能够带动群众一起致富。
像孙疆发这样回乡发展的还有很多,李立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夏云镇湖新村的一名党员致富能人,在村里的动员下,他回乡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可固定解决近20人务工,每个大棚约半亩,每年产值约1.3万元。并从利润中每年出资4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无偿传授群众育苗种植管理技术。
组组通道路建设
党组织引领,能人回归,党员干部带头,贫困户焕发出主动脱贫的激情。
通组路、小康路平均每天推进5公里,危房改造平均每天完工14户,玉米计划调减8.5万亩,易地扶贫搬迁770户3083人,到处是工地,处处是战场,“四场硬仗”铿锵打响。
487公里通组路,92.6万平方米硬化联户路,新开通的公路像一条条白色的带子穿梭在山间,延伸到家门口,串起山民的希望。
一路通,百业兴。“没有路的时候,一些坡地长期丢荒闲置,现在都用起来了,租金也跟着上涨了一大截。”十字乡青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虎说。在老王寨,贫困户马永平正在地里起垄栽烤烟,“以前这里路不通,种地都要人背马驮,上面的地基本没人要。”现在马永平在这里租了地种上了烤烟。黄虎说,全村8条15公里的通组路,打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烤烟种植面积从1659亩增加到了2100多亩,蔬菜种植面积也增加了230亩。
作为深度贫困村,天龙镇打磨村从一开始就绷紧了弦。靠山吃山,打磨逐步形成了“一片叶、一棵树、一只鸡”三大特色支柱产业,有500亩粽子叶种植、1200亩黄桃经果林,绿壳蛋鸡养殖1万羽,林下养殖肉鸡5千羽。组建村社一体合作社,订单销售,利益联结到每一贫困户。
平坝区县城集中安置点
城区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环境优美、整洁卫生。92名搬迁学员或仔细做笔记、或捏着面团、练着刀工,一个月的中式烹饪培训就要结束了。前不久,陈祖琴一家5口从齐伯镇引子渡村搬来这里,3个孩子还在读书,夫妻2人都参加了培训,”以后集圣中学要搬到这里,想学点手艺,开个小馆子”。
“满意!满意!”从十字罗院搬来的郭敏现在是小区的保洁员,每月能领到1600元的报酬。“从搬迁到入住,村里面、包保干部经常问,帮了不少忙!”爽朗的笑声中透着浓浓干群深情。(何小君 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