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初夏时节,风和日丽。走进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郭其村的洋藿种植基地,170多亩洋藿迎风而立、形若修竹,10余名群众正在田间忙碌着。
村民正在田间锄草
洋藿,也称阳荷、野姜、阳藿等,可菜食,亦可药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洋藿的营养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原本在外务工的何勇敏锐发现了商机,经过考察,他带着洋藿种植的项目回到了丁旗老家,租用群众的土地搞起了合作社。
田间劳作的群众
2016年,禾生成专业种养殖合作社成立,何勇和他的社员们一边育苗一边跑市场。“我们种植的洋藿是从昆明引进的品种,与本地洋藿相比,个头更大、品相更好,营养也更丰富。平均售价能达到9元以上,最高的时候能卖到20多元。”
2017年,第一批种植的170亩洋藿上市了,平均每亩3000斤的产量和9块多的售价一下子让何勇等合作社成员尝到了甜头。“我们合作社目前已经种植面积有170亩,还有100亩正在育苗。市场缺口实在太大,今年还没上市,我们的产品都快都被人预订完了。”说起自己的产业,何勇也是信心满满,“我们目前在正在考虑把种植规模扩大到800到1000亩,远期目标是建立一个10000亩的种植基地,并建设加工厂,弄出一条产业链来。”
郁郁葱葱的洋霍
禾生成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的成功,也给郭其村的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么大的种植面积,需要的人力很多。现在每天都是10几个人在这里务工,工钱是100块一个人,还管三餐。到六月中旬收获季节呢,每天最少都需要60人,工钱更是开到了150。村里的贫困群众来务工都是优先考虑,算下来每年仅务工收入一个人最少都有9000多元,起码保证2个人达到脱贫标准。”丁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港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洋藿生长适应性强,很好栽培。很多群众看到合作社的收益,也都有种植优质洋藿的意愿,只是目前合作社的育苗还跟不上,等到规模形成后呢,合作社会以成本价赊给群众种植,产品也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免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何港介绍说,今后将继续探索“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规模,将郭其村的优质洋藿产业做大做强。(闫昆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