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芬芳五月,晴空万里。
开阔平整的广场,一排排整齐的小高层楼房,在艳阳高照下格外醒目--这便是安顺市西秀区刚刚建成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彩虹社区”。
正在拾掇房间的刘兴华是刚入住的脱贫户。屋内窗明几净,电视机、电磁炉等电器一应俱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功能齐备。“过去,一家四口人居住在一孔破旧的木架房,下雨屋内滴水……”来自西秀区杨武乡屯寨村搬迁户刘兴华高兴地说,“做梦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自从搬进新家,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房子宽敞明亮,有自来水,就连上厕所都不用出门了,夫妻俩还找到了稳定工作,这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舒坦啦。”
易地搬迁,说着容易,做起难。难在何处?难在建房难、就业难、拆除旧房复垦难,难在要搬得出、要稳得住、要能致富。
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启动后,西秀区“彩虹社区”围绕“三难”大胆探索破解途径,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功夫,给易地扶贫搬迁交出了群众满意的答卷,得到省委书记点赞。
服务贴心,惠民政策暖心
让困难群众搬得放心
“这么小的房子,老百姓养牛放羊的怎能住得下?”
“搬进城里后,连田都没得种,大伙儿怎养活?”
……
乍一听要搞易地扶贫搬迁,一些乡镇干部和群众“炸了锅”。
“去城里没得活路,在老家守着几亩土还能过生活。”今年66岁的搬迁户吴云表示,当初不愿的原因是出于对土地的眷恋,“守着祖宗的地,过着祖宗的生活”是他头脑里难易的观念。
贫困最大的担忧与疑虑仍然来自生存,“搬出去吃什么?这几乎是每一个面对面动员群众搬迁的基层干部需要解答的首要问题。”作为杨武乡党委委员的罗锦秀,常年负责群众搬迁工作,她告诉记者,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的问题。
据了解,西秀区城区安置点(彩虹社区)牵涉的全区10个乡镇,计划安置1457户6713人,其中杨武乡占最多数,牵涉搬迁群众511户2442人。
“在动员搬迁的过程中,每个村都派了一个包保部乡干部、一个村干部,再加上部门驻村工作小组‘第一书记’,实行多重干部负责制。”据罗锦秀介绍,为让搬迁群众顺利搬出,2017年初,杨武乡就开始实施动员工作,“服务贴心”是他们取得群众信任的法宝。
“搬迁到城里,土地还是农民的,最重要的是搬迁有补助,城里的新房不需要花一分钱。”在动员过程中,像罗锦秀这样的基层干部,每天都要走进群众的家里,讲解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惠民政策,一户农户少的一两次,多的不下五六次。
4月22日,罗锦秀包保的杨武乡顺河村38户175位贫困群众顺利搬迁到城里的彩虹社区。搬迁当天,乡政府特意为困难群众找来搬家车辆,召集干部群众一起把生活用具搬上车,派干部护送群众住进城里的新家。
“在整个搬迁过程中,乡干部对我们的服务都很贴心,搬迁很顺利,得感谢他们。”刘兴华从最初的不愿意搬,到如今过上安稳的城里人生活,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谢。
科学选址,完善后续扶持
避免“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
“感谢党委政府,不让我出一分钱,就给我家解决了住房困难。能够住进这样的新房子里,感觉跟‘做梦’一样,不过这个梦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徐启红从西秀区轿子山镇大山村搬到彩虹社区的80平米新家,心里怀着更多的是感恩。
据了解,徐启红一家4口人,妻子身患尿毒症,大孩身患骨纤维瘤,一直以来,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主要靠国家低保金和徐启红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度日。
搬进城里,帮扶干部帮他在社区的纺织厂找到稳定工作,这一“搬”,成为徐启红全家人斩断“穷根”、奔向小康生活的转折点。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避免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西秀区区委、区政府在安置点选址前,就早已有了科学谋划。
据沈辉介绍,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西秀区严格执行“六个坚持”。由区委书记直接当施工队长,包保城区安置点,指挥区级坚持区级统规统建、坚持集中安置、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坚持不让贫困人口因搬迁而举债。
为解决贫困群众“搬出来吃什么”的问题。在选址方面,彩虹社区特意选择在位于西秀区近郊的西秀区产业园区内,确保就近就业,同时还在社区内建设4栋生产厂房,厂房现已入驻江西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容纳2000余人,目前,已有780人搬迁群众在厂房内上班就业。
“安置点选址在西秀区产业园区内,还可实现集中采购大批建材,降低成本,控制了建房成本。”据沈辉介绍,科学的选址,让安置点建房成本控制到了1500元/㎡以内,贫困户的扶贫搬迁补助足够抵消建房成本,让贫困群众不需花一分钱就能住进新房,避免了搬迁户因搬迁而举债。
另外,由西秀区人社局党组织牵头,组织搬迁对象劳动力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安排进厂上班;在小区内开发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对象劳动力薄弱需求问题;对无劳动力的家庭人口,由区民政局实施社会保障兜底,确保生活不愁。
软硬兼修,加快精神脱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5月14日下午3点,在彩虹社区服务中心旁的文化广场,音乐一响,社区“新居民”纷纷下楼,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舞台前,等待节目上演。
据了解,社区开展的是由西秀区区政府、区委宣传部为丰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搬迁群众文艺文化生活,专门组织的“迁新居·谢党恩·畅享新生活”文艺表演活动。
今年66岁搬迁户吴云也赶来“凑热闹”。据他吴云介绍,他于4月23日搬到了彩虹社区,全家十口人,分到两套房,如今两个儿子与儿媳妇在外头打工,孙儿、孙女在社区的学校上学。
“搬迁前,我不愿意,舍不得土地!”刚搬到城里前一周,吴云感到不适,为此他还特意坐班车回到东屯老家,到地里干了两天农活。
孙子的一场病改变了吴云的想法。5月初的一天,孙子从学校回来,发着高烧,他想到社区医院,从家里下楼到医院走了不到五分钟,一分钱都不花。“以前娃娃生病,骑摩托车送到镇上的卫生院,至少1个小时。”吴云感叹道,如今到市人民医院,打车也至多二十分钟。
“哪里想得到,临到老了,政府白给房子住,看病、还给后辈们解决在城里的读书问题。”吴云坦言,在农村,有钱的孩子才有机会到城里来读书。“孙孙们的读书最关键,不能让孙辈一代再继续穷下去。”吴云曾经担任过村里的村干部,对后辈的教育问题有自己的深刻认识。
“听说村里的土地正由政府统一打包交给村集体耕种,住进城里,土地还是我的,心里放心了。”如今,吴云完全适应了新环境,早上送孙孙上学,上午遇到村里的熟人,坐下来拉拉家常,下午到广场上看表演,晚上社区还播放免费电影,生活过的充实。
“儿子与儿媳妇们正计划从外省打工回来,准备在社区附近找份工作,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吴云补充说道。
在彩虹社区,记者观察到,这里交通便利,距汽车东站近,开通1路、10路、15路、20路、21路、23路等公交线,群众出行便利。同时,社区内学校、医疗、超市、厂房、物流等一应俱全,距离安顺市农贸市场约800米,群众生产生活方便。
在社区服务中心,可实现入住信息登记核实、低保转移衔接、户籍迁移办理、就医就学咨询、就业需求登记、法律援助服务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彻底实现“城里人”的角色转变。
“搬迁脱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信心重建工程。”据沈辉介绍,从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到就近解决就业,再从加强教育扶贫到加强健康扶贫,西秀区注重扶志气、扶道德、扶文化,将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紧密结合,引导入住群众由“靠耕地吃饭”转变为“靠就业增收”,激发了内生动力,切实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