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旗街道桃源村正在工业辣椒田中务工的季节包工群众
正在务工的新时代季节包工的群众
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探索出的“新时代季节包工”模式,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据库,“为企业找人干活,帮农民找活增收”,有效缓解了用工企业“找不到人干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找不到活可干”的供求矛盾,收到了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5月初,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党工委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发现,随着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有了稳定收入,在农闲时节,农村有大量劳动力的闲置,造成浪费,而周边扶贫产业基地或企业却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而“发愁”。
为此,该街道办成立了镇级平台公司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据库”,将全街道的剩余劳动力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每个村成立一支务工支队,由平台公司直接与周边用工单位对接,寻找到工作岗位后,通过微信工作群向全街道各村发布务工时间、地点以及报酬等信息,各村在保障自己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统计可参加务工的农户,再由平台公司统一安排上岗,既保证了群众自身的农业生产不被耽搁,又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了机会。
据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丁旗街道(原马鞍山乡)刘官村一名叫沈志英的党员带领群众建立了镇宁自治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亲邻相帮、互助合作”的初衷创建了“季节包工”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并写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随后,“季节包工”模式誉满天下。
“如今的务工模式就是在原来‘季节包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所以叫做‘新时代季节包工’。”丁旗街道党工委书记苏正兵介绍,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也到了攻城拔寨打硬仗的时候,他们发扬‘新时代季节包工’模式,就是要继承和传承先辈们好的经验做法,解决新时代企业“用工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的难题。
由于务工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群众积极性非常高。据了解,探索“新时代季节包工”模式一个月以来,丁旗街道先后在辖区内实施的工业辣椒和青贮玉米种植项目中实验,共组织群众参与务工2000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他们甚至带领群众走出了丁旗,把辖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送到了西秀区杨武乡茶叶种植基地,已有405人次参与杨武乡用人单位的务工。(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石江寒 文/图)